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寇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寇慎

寇慎(1577—1659),字永修,号礼亭,同官县(今属铜川市印台乡济阳寨)人,明朝政治人物。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工部虞衡司郎中。[1]

简介

寇慎(1577—1659),字永修,号礼亭,同官县(今属铜川市印台乡济阳寨)人,明朝政治人物。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工部虞衡司郎中。外任苏州府知府,期间发生阉党魏忠贤派人逮捕周顺昌而引发的民乱,后因其调解最终平息此事。在苏州任期,勤政爱民,关注民生,深得百姓爱戴,是一位身先士卒、敬民如天的先贤。后升任昌平副使,之后致仕归乡,家居三十年而闭门著作。寇慎对家乡铜川最大的贡献是参与了《同官县志》的编修及修志工作,为县志增补了大量内容,并亲自写序,为铜川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和丰厚的历史资料。

生平

寇慎于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出生于今铜川市印台区寇村,七岁时,母亲去世,在父亲寇尊孟的严格教育和熏陶下,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经史,熟通孔孟之学。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寇慎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在京先后授刑部、工部主事、员外郎,后调任虞衡司郎中。

天启六年(1626),出任苏州知府。崇祯元年(1628),补广平知府,在任3个月,迁山西按察司副使昌平兵备道,奉敕监军,分巡冀宁,曾“剿剪”陕北农民起义军。后任山西布政使参议,分守朔州。崇祯八年(1635),告老回家,卜居山寨。义军攻陷长安后,寇慎被义军抓获囚禁,因闻知其为官清廉,遂放归。

寇慎在苏州任职期间,时值洪涝灾荒,他捐助薪俸用以漕运粮食,并请求减轻赋税,劝民开垦河浜淤地,织造绸缎,深得民心。在处理苏州市民反对阉党的斗争中,寇慎“周旋上下之间,化大事为小事”,得罪了魏忠贤。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寇慎自度难免被害,适逢继母去世,遂守孝解官,回归故里,居于县城西的济阳寨。三十余年间,寇慎埋头经史之学,潜心著书立说,以交友为乐。先后撰有《四书酌言》六卷、《历代史汇》十二卷、《山居日记》八卷、《同官县志》等。一度执教于同官颍阳书院。同官遭灾后,书写奏议,上呈省台,代百姓诉说苦衷。病故后,顾炎武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贡献

寇慎对同关县的县志编撰工作更是功不可没,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22年),为同关知县万言《同关县志》初稿精心润色,三月脱稿。共十卷,五十四目,三万余字。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为县志增补了大量内容,亲自写序,还自己出钱印书,为同关县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和丰厚的历史资料。 后人为纪念他还在济阳寨修建了寇公祠,现已无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