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寒害是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书,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隶书, 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目录

名词解释

寒害,主要指热带、亚热带作物在冬季生育期间温度不低于0℃时,因气温降低引起作物生理机能障碍,导致减产甚至死亡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寒害多发生在我国华南地区,该地区冬季常遭受冷空气影响,造成强烈降温,对香蕉、荔枝、龙眼、甘蔗、橡胶等华南主要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危害严重。

寒害按成因可分为3种类型:平流寒害、辐射寒害和急发性寒害。主要防御措施包括,选择避寒宜林地、营造防护林、采用耐寒品系等。苗圃可设置防霜棚、风障等;对小苗可搭盖防寒罩、培土;对幼树可采用包扎塑料薄膜、稻草防寒筒以及主秆基部培土、修枝和树脚涂封等措施。

在低温程度较轻,时间也较短的情况下,寒害会降低细胞原生质的生活力,阻滞作物生长。恢复常温后,只要抓紧栽培管理,作物仍然能恢复正常生长。而低温时间持续太长,作物的生理机能就会衰弱,最终造成严重减产。

例如,我国南方稻作区最常见的寒害,是早稻育秧期早春低温造成烂秧,双季晚稻孕穗期秋低温引起空秕率提高。当气温降至10—12℃时,细胞原生质就由易变形的液晶体变为凝固胶体,原生质膜的脂肪凝固,细胞活性显著减弱。而当气温降低到3—5℃时,作物体内各种生理机能就会发生障碍,逐渐演变为伤害。低温使作物根系的细胞原生质的粘度增大,吸收机能衰退。寒害使作物形成叶绿素受抑制,光合作用降低;使木本植物形成层遭破坏,物质的运输阻塞。寒害还使作物正常的生化过程遭到破坏,包括破坏酶促作用的平衡及造成原生质膜的凝固。

参考文献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搜狐,2022-03-30
  2. 华夏古汉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