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隆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宝隆里(台湾客家语南四县腔:boˋ longˇ liˊ;台湾话:Pó-liông-lí),位于台湾高雄市甲仙区西南,里辖11邻,过去居民种植匏仔,又旧称匏仔寮(台湾客家语南四县腔:puˇ eˋ liauˇ;台湾话:Pû-á-liâu),为一茄拔社系统大武垅族人于 18 世纪所建立之部落[1],当前主要居民为大武垅族人与汉人混居。本地在南横公路开通前为人车前往甲仙必经之路,经济繁荣。后国民政府来台后因觉地名不雅,依据此地当时为全区首善兴“隆”之村里,并取“匏”谐音“宝”,将“匏仔寮”改名为“宝隆”[2]。
信仰
匏仔寮大武垅族人传统信仰为祖灵信仰,部落西南端入口处即为信仰中心公廨,公廨内放置典型大武垅族信仰中的向神座,族人相信为“太祖”所在之处,与小林村、阿里关同样信奉 7 位太祖,所有祭品均为 7 份,每年农历 3 月 26 日“禁向”与 9 月 15 日“开向(Template:Lang-nan-tw)”定期由“向头”与巫师(saifu)带领举行岁时祭仪[3]。
与其他大武垅族祖灵信仰不同之处在于,匏仔寮当地 7 位太祖的化身形象为 7 颗珠子,只有当每年夜祭之时,尪姨吟唱祭歌,这 7 颗珠子才会再度飞回公廨,一起参与祭典。平日若族人冒犯了太祖,珠子就会钻进该人的皮肤里,使得族人痛苦不堪,直到族人至公廨悔过,或由会处理的人唱歌以安抚太祖,珠子才会离开犯错族人的身体[4]。
国民政府来台后,一次屏东某寺庙的神祇出巡至匏仔寮,认为该部落太祖太会捉弄人,因而收伏祂们,族人也顺势拆了公廨。传说当时最小的太祖侥幸逃走,至今仍在匏仔寮某棵树上安歇。
现况
沿 革:本里旧地名为“匏仔寮”,日据时期为第三保,南部横贯公路未开通前,为甲仙里交通咽喉,大小车辆及行旅必经之路,光复初期为全区首善之区,经济状况最好。于光复后调整村区时,因当时三个字的地名不雅,不符合上级订颁调整村里地名规定,于是保留第一字“匏”,因“匏”与“宝”字音相似,仍依据当时状况为全乡最兴隆的地方,而取“隆”字,称为“宝隆”,其辖区包括匏仔寮、岭顶、不动岩等。 特 色:宝隆里昔称匏仔寮,因昔日里民种植匏仔而得名,位于台29省道线进入甲仙必经之地,里以下分十一邻,里民以务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芒果、香蕉、龙眼、荔枝等,里民生活简朴,刻苦耐劳,民风纯朴且人情味浓厚;里民以信仰道教为主,例如香火鼎盛之灵隐寺供奉济公活佛;玉天宫供奉妈祖;五圣宫供奉五府千岁,于举办庙会祭典时,更是全里人人动员参与,大鼓阵与宋江阵为本里之民俗技艺特色,尤以宋江阵曾获省长杯比赛冠军。推动老人组成香功与观音舞队及青少年组成慢速垒球队等正当休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