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星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导星镜是一个科技名词。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书,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隶书, 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词解释
导星镜,附加在主望远镜镜筒上用以监视导星的望远镜。它的作用是保证主望远镜精确跟踪被观测天体﹐一旦导星偏离正确位置﹐就通过望远镜的驱动装置加以纠正。
天文望远镜的主镜担负着观测的主角。但是,许多天文观测不是光靠主镜就能全部顺利完成的。它也需要有助手,这就是寻星镜或导星镜。
为了能迅速地搜寻到待观测的天体,常常在主镜旁搭载一个小型天文望远镜,它就是寻星镜。寻星镜一般都采用折射式的天文望远镜。它的光轴与主镜光轴平行,这样才能保持与主镜的目标一致。寻星镜物镜的口径一般在5~10厘米左右,视场在30~50左右,放大率在7~20倍左右,焦平面处装有供定标用的分划板。观测时,先用寻星镜找到待观测的天体,将该天体调到,视场中央。这时,该天体自然也就在主镜视场中央。
主镜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观测时,为了及时纠正跟踪中的误差,在主镜旁设一个起监视作用的望远镜,它就叫导星镜。天文普及用的望远镜也就用导星镜代替了寻星镜。
系统
导星镜一般采用折射光学系统﹐也有采用反射或折反射卡塞格林系统的(见卡塞格林望远镜)。口径大小视所用导星的星等而定。为了能在较大的天区内找到足够亮的导星﹐应有适当大小的视场﹐一般为1°左右。为了能觉察导星的微小偏离﹐目镜须有足够高的放大率。但这样一来﹐通过目镜观测到的视场便达不到1°。
装置
一般是采用适当机械装置,使目镜镜头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内移动。这样就能看到物镜视场的不同区域。目镜焦面上装有十字亮丝﹐用以照准导星。当导星很亮时﹐也可采用亮背景暗丝的照准方式。在导星镜的目镜端可用光电导星装置来代替人工目视导星。
作用
导星镜就是负责导星的镜子,由于为了提高赤道仪的精度,导星镜作用就是使赤道仪更好的跟踪(类似于人眼),把成像传至电脑(类似于人脑),电脑计算后纠正赤道仪的偏移,使主镜始终跟踪星体。
导星镜要求比主镜焦距长(通常600-1000mm),这样导星镜造成的误差在主镜中就可以减小。
参考文献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搜狐,2022-03-30
- ↑ 华夏古汉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