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將軍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將軍澳

圖片來自hk01

將軍澳(Junk Bay/Tseung Kwan O,縮寫:TKO),舊稱佛頭灣,是香港海灣,是位於新界東西貢區東南部的海灣,沿岸亦有名為「將軍澳」的鄉村。

南部為調景嶺、西南部為鯉魚門、東部則為向東南伸延的清水灣半島。將軍澳本來是人煙稀少,只是一條小漁港,不及鄰近的坑口原有小墟市,現經過大幅填海,發展為將軍澳新市鎮,並擴展為全區的名字。將軍澳新市鎮雖然與九龍區只是一山之隔,但其實屬於新界範圍,至今仍有少部份人誤以為九龍區。

源流

將軍澳是一個由魷魚灣、坑口調景嶺等地包圍的海灣,成形於白堊紀時期,以摩星嶺形成層的粗晶屑凝灰岩[1]鷓鴣山形成層的條紋斑雜凝灰岩及流紋帶狀粗面安英岩為代表。

早在明朝,便已有人在將軍澳定居。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蒼梧總督軍門志全廣海圖》有「將軍澳可避颶風」字句;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粵大記》亦有將軍澳地名。

將軍澳名稱來源並不可考,相傳南宋末年,宋帝昺等人曾經逃難至今九龍半島,此為一說;如果這種說法可信,所指的將軍大概是一位勤皇的將軍。以前將軍澳是人煙稀少的海灣,只有坑口村才有較多人口,另外在海灣北面盡頭有將軍澳村。很多人認為是因為清朝時此海灣常有走私船出沒,朝廷便派一名將軍鎮守此地打擊走私活動,故名「將軍澳」。另一說法是,在明朝時候某位將軍敗走到今將軍澳現址,最後傷重死去。後人為紀念這位將軍,除在原地安葬該將軍外,還把安葬地稱作「將軍澳」以作紀念。

1866年,「將軍澳 Tseung-kwan-o」首見於地圖中。1896年,將軍澳以「Junk Bay (Chung Kwan O)」的名稱出現在地圖中[2]。及後將軍澳則以「Cheung Kwan O」或「Chung Kwang O」的英文名標示。而將軍澳和坑口所代表的位置也多次變改,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間,將軍澳可代表今日茅湖仔或田下灣、坑口可指今日的翠林一帶。有關地名自四十年代起才統一。

在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當時的將軍澳被標載為東口,意思可能為維多利亞港之東面出口。在1922年的軍部地圖[3],將軍澳陸地部份標示為Tseung Kwan O,而海灣部份則標示為Junk Bay(意為帆船灣)。1937年,Junk Bay的中文譯名為「佛頭灣」。

而1953年美國海軍新澤西號來港補給時,因吃水深而不能進經鯉魚門進入維港,需要停泊在將軍澳內,此事其後更成為歇後語-「新澤西-食水深(牟取大量暴利)」。

關於將軍澳的英文譯名有一段爭議,有些人主張使用Junk Bay,又有些人主張採用Tseung Kwan O。到了近年官方統一以{Tseung Kwan O稱呼陸地部分,惟海灣仍然多以Junk Bay標示。

發展為新市鎮

直到1980年代中後期,香港政府在將軍澳移山填海,發展將軍澳新市鎮,成為香港第七個新市鎮,並於1987年9月興建將軍澳隧道連接東九龍香港島,至今仍是新市鎮的主要對外交通幹道。

將軍澳分為三期發展:第一期發展的有寶林翠林康盛花園;第二期發展的為將軍澳市中心坑口;第三期發展的為調景嶺。在計劃發展為市鎮同時,將軍澳亦成了垃圾堆填重地,先後開闢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將軍澳第二期堆填區。雖然兩者已經先後關閉,但現時依然有運作中的新界東南堆填區。相比香港其他地區,將軍澳要處理的垃圾要多得多[4]。近年將軍澳成為香港政府重點發展的地區,有多項設施落成,如香港單車館將軍澳運動場等。

現時正在興建的將軍澳-藍田隧道,預計2021年竣工後,屆時由將軍澳市中心、工業邨和日出康城前往東區海底隧道只需要5分鐘,比較現時節省10分鐘。

將軍澳有五幅合共11公頃,面積約半個維多利亞公園的綠化地,包括影業路西北面、昭信路以南、魷魚灣村以西和邵氏影城以東,一一獲得通過建屋。而一眾來自將軍澳村的長者舉辦簽名運動,希望能守護一座逾200年歷史的綠林。2018年6月區議員及環保團體的協力合作,成功阻止發展有關範圍[5]

鄰近地區

參考文獻

  1. 香港的地質史及各層組表:摩星嶺形成層. 香港地質志. 2009-03-08 [201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7) (中文(繁體)‎). 
  2. HK Maps. www.hkmaps.hk.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3. Template:Web reference[失效連結]
  4. Template:Web reference
  5. 【落區】七旬村民「山寨」抗爭保住將軍澳後花園 : 記小夏威夷徑的一場逆轉勝. [2018-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