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琴丝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小叶琴丝竹 |
中文学名:小叶琴丝竹 拉丁学名: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cv. Alphonse-Karr R. 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 科:竹亚科 族:簕竹族 属:簕竹属 亚 属:孝顺竹亚属 种:孝顺竹(栽培型)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
小叶琴丝竹(xiǎo yè qín sī zhú),学名 Bambusa multiplex Fernleaf R. A. Young,是孝顺竹的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和分枝的节间黄色,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竿箨新鲜时绿色,具黄白色纵条纹。常种植于庭园中供观赏。植株较矮小,高1—3米,在台湾和香港的庭园中有栽培。 [1]
小叶琴丝竹形态特征
原变种: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下部挺直,绿色;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 小叶琴丝竹(5张) 蜡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
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䍁毛;箨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末级小枝具5-12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䍁毛;
叶舌圆拱形,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7-16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6厘米;先出叶长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狭卵形,长4-7.5毫米,无毛,具9-13脉,先端钝或急尖;
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4-4.5毫米,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长18毫米,无毛,具19-21脉,先端急尖;内稃线形,长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6脉,脊外有一边具4脉,另一边具3脉,先端两侧各伸出1被毛的细长尖头,顶端近截平而边缘被短纤毛;鳞被中两侧的2片呈半卵形,长2.5-3毫米,后方的1片细长披针形,长3-5毫米,边缘无毛;
花丝长8-10毫米,花药紫色,长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画笔状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长约1毫米的子房柄,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直接从子房顶端伸出,长5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小叶琴丝竹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和分枝的节间黄色,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竿箨新鲜时绿色,具黄白色纵条纹 。
小叶琴丝竹生长环境
小叶琴丝竹为孝顺竹的栽培型,生活习性与孝顺竹相近。孝顺竹为南方暖地竹种,主产广东、广西、福建等省,江苏、浙江、安徽南部栽植亦能正常生长。系丛生竹类中之较为耐寒者。 性好高爽,适生于温暖湿润、背风、土壤深厚之环境中 。
小叶琴丝竹分布范围
台湾和香港的庭园中有栽培。
小叶琴丝竹主要价值
种植于庭园中供观赏。
小叶琴丝竹栽种技术
1、栽竹地选择:要选择海拨在1000米以下山坡中下部、溪河两侧、水库周围、房屋四周,土层厚度50厘米以上,土壤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地类种竹。
2、品种:栽植品种,主要选择以生产纸浆竹材为主的竹子品种,以本地慈竹和杂交竹(撑绿竹)为主。
3、造林竹苗:可分株造林,也可育苗造林。慈竹全部采用母竹分株造林,造1年生,胸径3—6厘米,杆基芽充实,肥大,生长健壮的用为母竹,挖掘母竹时注意不伤芽少伤根,适宜带土,母竹留杆1米左右去梢,切口处用泥封口,或薄膜扎口,浆根并包扎好竹篼根部运往造林地,撑绿竹因本地缺少母竹林,既可从外地采购,分株竹种造林,也可用培育的竹苗造林,竹苗要求每丛不少于3株,苗龄不超过18个月,苗高80厘米以上。
4、造林密度及规格:撑绿竹、慈竹按3×4米、3×3米规格栽植,亩植56—74丛。
5、造林:栽植前细致整地,按60×60×40厘米规格打坑,造林前施足底肥,每亩施5公斤人畜肥作基肥,栽植时做到苗正根舒,分层履土踏时,浇足定根水,造林时间选择在1—3月,竹子“休眼期”造林,以在雨水节前后造林最佳。
6、抚育管理:严禁人畜践踏,造林后连续抚育3年,每年铲抚两次,结合抚育进行补植,施追肥2—3次,秋冬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人畜肥40—60担,5—6月施尿素肥等速效肥,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用环状沟施,遇干旱应及时浇灌,久雨造成积水,应及时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