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叶红豆

         
 小叶红豆

 

 

 

小叶红豆(学名:Ormosia microphylla Merr. et L. Chen )是豆科红豆属植物,灌木或乔木,高约3-10米;树皮灰褐色,不裂。老枝圆柱形,紫褐色,近光滑,小枝密被浅褐色短柔毛;裸芽,密被黄褐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近对生,长12-16厘米,叶柄长2.2-3.2厘米,叶轴长6.5-7.8厘米。花序顶生。荚果有梗,近菱形或长椭圆形。果瓣厚革质或木质,黑褐色或黑色。有种子3-4粒;种子长2.2厘米,宽6-8毫米,种皮红色,坚硬,微有光泽,种脐长3-3.5毫米,位于短轴一端。

分布于中国广西(南部和东部)、贵州(东南部)、福建和广东,呈岛屿状分布。生长于密林中。

边材浅黄褐色,心材深紫红色至紫黑色,纹理通直,材质坚重,有光泽,为优良珍贵用材,是制高级家具及美术工艺品的优良材料;根可入药。

目录

中文名

小叶红豆

学   名

Ormosia microphylla Merr. et L. Chen

目录

形态特征

主要变种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 采种 ▪ 播种

栽培技术

▪ 选地 ▪ 整地 ▪ 造林 ▪ 抚育管理

主要价值

保护级别

▪ 保护现状 ▪ 濒危原因 ▪ 保护措施

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高约3-10米;树皮灰褐色,不裂。老枝圆柱形,紫褐色,近光滑,小枝密被浅褐色短柔毛;裸芽,密被黄褐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近对生,长12-16厘米,叶柄长2.2-3.2厘米,叶轴长6.5-7.8厘米,密被黄褐色柔毛,叶轴在最上部一对小叶处延长5-7毫米生顶小叶;小叶5-7对,纸质,椭圆形,长(1.5-)2-4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上在榄绿色,无毛或疏被柔毛,下面苍白色,多少贴生短柔毛,中脉具黄色密毛,侧脉5-7对,纤细,下面隆起,边缘不明显弧曲不相连接,细脉网状;小叶柄长1.5-2毫米,密被黄褐色柔毛。

花序顶生。荚果有梗,近菱形或长椭圆形,长5-6厘米,宽2-3厘米,压扁,顶端有小尖头,果瓣厚革质或木质,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泽,内壁有横隔膜,有种子3-4粒;种子长2.2厘米,宽6-8毫米,种皮红色,坚硬,微有光泽,种脐长3-3.5毫米,位于短轴一端。

主要变种

绒毛小叶红豆(OrmosiamicrophyllaMerr. var.tomentosaR. H. Chang):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该变种小枝、叶轴、叶柄、叶上下面及果序、花萼均密被黄褐色绒毛,小叶7对,稀8对。分布于福建(永安、龙岩)、广东(大埔)。生长于海拔500-700米的山谷、山坡、路边杂木林内。

生长环境

小叶红豆生长在海拔600-800米的山坡、坡脚、林中。天然群落分布区位于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区,以山地、低山、中低山为主。主要在海拔700-900米的南哨乡九虎大山,生长在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分布区水热条件优越,年均降雨量为1220.5毫米,相对湿度为78-84%,土壤为山地黄壤。

对土壤要求不苛,适生在酸性或微酸性的红壤或红黄壤,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环境生长良好。种子外皮坚硬,不易吸水发芽。林下天然更新较差,但根系萌蘖力强,伐根上能迅速长出萌条。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广西(南部和东部)、贵州(东南部)、福建和广东,呈岛屿状分布。

繁殖方法

采种

小叶红豆果实成熟期为10-11月,成熟时果荚易开裂,红色的种子自行脱出,宜在豆荚未开裂前及时采种。采回后,放在通风干爽的地方晾干,待种子脱出后收集晾干备用。种子千粒重150-180克,每千克种子5500-6600粒,发芽率60%。

播种

苗圃地宜选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放基肥耙匀作床。种子外皮坚硬,不易吸收水分,播种前应用热水浸种催芽处理。采用条点播,条距25厘米,播后覆土1-1.5厘米,并盖草。每亩用种量5-6千克。播后约一个月种子发芽出土,及时揭草,并加强水肥管理。一年生苗高达60-70厘米,可出圃定植,每亩产苗1.5万株左右。也可采用容器育苗。小叶红豆侧根不发达,起苗时不要伤损根系,并适当修剪侧枝和叶。

栽培技术

选地

造林地以选择海拔500米以下坡度平缓、士层深厚肥沃、湿润的半阳坡或阳坡或房前屋后、园边为宜。

整地

细致整地,林地清理后,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宽60厘米×深50厘米,密度为2米×2米。整地挖穴时间为上年的12月底前完成,挖穴时表土、心士分开堆放在穴的两边。在种植前1个月回填穴士,先回表士后回心士并高出地面10-15厘米待种。 [5] 造林 容器苗造林一般不受季节限制。但以2月份造林树当年生长时间长,太迟影响当年高生长。种植时在穴的中间挖个小坑略大于容器袋,先撕去容器袋薄膜小心把苗置于坑的中间覆士,踩紧泥士。深浅以苗木的雪养士面稍低地面1厘米为宜。

抚育管理

造林后3年内每年草抚育施肥2次。铲草时间在6月中旬、9月下旬。扩穴松士施肥于3月初、10月中句进行。在幼树生长阶段,要及时抹除、剪掉腋芽、侧枝减少活节,要在幼树蔸边插根竹条扶正绑直,培育优良通直的干形。

主要价值

小叶红豆为珍贵特种用材树种之一,常绿乔木,树高15-20米,胸径30-60厘米,心材大,紫红色,群众称之为“紫檀木”,极为珍视。木材坚重,容重0.823克/立方厘米,木材纹理直,结构均匀,耐腐性强,色泽艳丽,可与进口的紫檀木相媲美,为制造高级家具、乐器和工艺品的特种珍贵用材。

保护级别

保护现状

由于长期的掠夺性采伐,小叶红豆已成为数量稀少,属于灭绝的物种,在原有文献记载的很多分布点几乎找不到活植物体,因而对其保护已迫在眉睫。

濒危原因

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低。分布地域种群个体致过低,严重影响绳子交配与种子发育,形成极度缺乏自我更新能力。属于衰退型种群,表现出濒危物种的特征。

小叶红豆种皮质硬、紧密、脆,不易透水,休眠期长等特性导致发芽率极度低下,形成种子生产力低下 生境片段化化较为严重。小叶红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于随机分布型,自然状态下随机分布于林分中,对种群发展乃至物种生存都不利。

人为活动的破坏。精美木材的需求、森林砍伐、城市化建设、士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生境丧失和片段化也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对现有小叶红豆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异地保护:开展播种、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殖技术研究和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建立异地保存林,进一步实施小叶红豆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基地建设。

归化自然:在实行就地保护和人工培育的基础上,将人工培育的小叶红豆个体移植到其原有的生境中,让其归化至自然环境中,并正常发育、产生后代,扩大自然种群的规模。

加强公众教育,提升保护意识:野生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公众性的工作,通过宣传普法,减少人为破坏,对小叶红豆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红豆属

▪ 喙顶红豆 ▪ 长脐红豆 ▪ 厚荚红豆 ▪ 凹叶红豆 ▪ 蒲桃叶红豆 ▪ 锈枝红豆 ▪ 肥荚红豆 ▪ 台湾红豆 ▪ 光叶红豆 ▪ 河口红豆 ▪ 花榈木 ▪ 红豆树 ▪ 缘毛红豆 ▪ 韧荚红豆 ▪ 胀荚红豆 ▪ 纤柄红豆 ▪ 云开红豆 ▪ 小叶红豆 ▪ 南宁红豆 ▪ 那坡红豆 ▪ 秃叶红豆 ▪ 榄绿红豆 ▪ 茸荚红豆 ▪ 菱荚红豆 ▪ 屏边红豆 ▪ 海南红豆 ▪ 柔毛红豆 ▪ 紫花红豆 ▪ 岩生红豆 ▪ 软荚红豆 ▪ 亮毛红豆 ▪ 单叶红豆 ▪ 槽纹红豆 ▪ 木荚红豆 ▪ 云南红豆

参考资料

小叶红豆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杨汉远,冯邦贤,袁茂琴,杨加文.珍稀濒危植物小叶红豆种群格局及濒危原因分析[J].种子,2013年06期:52-

小叶红豆 .中国自然标本馆[引用日期2018-12-31]

广西林业局,广西林学会.阔叶树种造林技术[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23-26页

蓝仕庆,刘勋,石健.小叶红豆容器育苗造林[J].中国林业,2010年第21期:53

学术论文 内容来自

冯邦贤,王定江,杨加文等.    剑河县南哨小叶红豆群落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研究. 《 CNKI;WanFang 》 , 2012   杨汉远,冯邦贤,袁茂琴等.    珍稀濒危植物小叶红豆种群格局及濒危原因分析. 2013   蓝仕庆,刘勋,石健.    小叶红豆容器育苗造林. 《 CNKI 》 , 2010   李敏华.    广西紫檀——小叶红豆. 《 VIP 》 , 2010   梁瑞龙.    小叶红豆:"广西紫檀". 《 广西林业 》 , 2014

查看全部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