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斑啄木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小斑啄木鸟 |
中文学名: 小斑啄木鸟 |
小斑啄木鸟[1](学名:Dendrocopos minor),为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4-18厘米。额和颊白色,头顶雄鸟红色,雌鸟黑色。后颈至上背黑色,下背白色而具黑色横斑。两翅黑色具白色横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横斑。下体灰白色,两侧具黑色纵纹。
小斑啄木鸟栖息于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阔叶林和混交林中,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以各种昆虫为食。
小斑啄木鸟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地区。
小斑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外形特征
小斑啄木鸟雄鸟额污白色或茶褐色,头顶和枕朱红色,有的杂有白色斑点;眼先茶褐色,眉纹黑色,耳羽茶灰色,颈侧白色,后颈至上背黑色,下背白色,具黑色横斑;腰及尾上覆羽黑色;尾黑色,外侧尾羽白色而具黑色端斑;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褐色,大覆羽黑色而具白色横斑;飞羽黑褐色,具白色横斑;颧纹黑色,须、喉灰白色,前颈至胸灰白色或棕灰色,胸侧和两胁棕灰色,具黑色纵纹,腹白色或灰白色。
虹膜红褐色,嘴灰黑色或角灰色,脚黑褐色[2]。
生活习性
小斑啄木鸟为留鸟,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取食于树的粗枝和枝叶间,多在森林中上层活动和栖息,很少沿树干活动和觅食。
有时沿着树枝边觅食边鸣叫,鸣声为单音节,似“zha--zha--zha”。飞翔疾速,两翅一张一闭,成波浪式前进。叩击声较大斑啄木鸟慢且弱。
主要以天牛成虫和幼虫、小蠹虫、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蚂蚁、蚜虫、蝇类等各种昆虫为食。
栖身环境
小斑啄木鸟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阔叶林和混交林中,秋冬季节亦常到林缘次生林、道旁或地边疏林、庭院和果园中活动和觅食。
生长繁殖
小斑啄木鸟的繁殖期为5-6月。4月初即开始配对和出现求偶行为。雄鸟常追逐雌鸟于林冠间飞来飞去,并不断发出“ga-ga-ga-”一连串短促而响亮的叫声。营巢于阔叶树洞中,巢洞由雌雄鸟啄凿而成,一般多选择在树心腐朽的树木上。不利用旧巢,每年都要重新啄巢洞。洞口多为圆形或近圆形,距地高3-9m。洞口直径为2.6-3.2mm,洞内径为6-13cm,洞深16-22cm。巢内无任何内垫物,仅有少许木屑。每窝产卵3-8枚,卵白色,为卵圆形。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4天。雏鸟晚成性,由雌雄亲鸟共同觅食喂雏,大约经过21天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飞翔[3]。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拉克、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摩纳哥、蒙古、挪威、波兰、荷兰、黑山、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圣马力诺、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土耳其、英国、乌克兰。
中国分布:分布于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1 | 小斑啄木鸟指名亚种 | Dendrocopos minor minor | Linnaeus, 1758 |
2 | 小斑啄木鸟东北亚种 | Dendrocopos minor amurensis | Buturlin, 1908 |
3 | 小斑啄木鸟新疆亚种 | Dendrocopos minor kamtschatkensis | Malherbe, 1860 |
种群现状
小斑啄木鸟的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保护级别
小斑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赤胸啄木鸟(亚成)与大斑啄木鸟小斑啄木鸟的简易识别
赤胸啄木鸟(亚成)的特征:头顶红色,腹部有明显黑色条纹;
大斑啄木鸟的特征:枕部红色,腹部没有斑纹;
小斑啄木鸟的特征:头顶红色,腹部没有斑纹;
參考來源
- ↑ 小斑啄木鸟(附图),中文百科在线,2012/4/25
- ↑ 小斑啄木鸟外形特征,有道搜索
- ↑ 小斑啄木鸟繁殖生态研究, 豆丁网
- ↑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
- ↑ 赤胸啄木鸟(亚成)与大斑啄木鸟小斑啄木鸟的简易识别, 鸟网 ,20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