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芨芨草

小芨芨草

小芨芨草,拉丁文名:Achnatherum caragana (Trin. et Rupr.) Nevski 禾本科、芨芨草属多年生,须根较粗韧,有时具砂套。秆直立,丛生,较细,光滑,叶鞘短于节间,平滑无毛;截平,顶端不规则齿裂且具细短纤毛;叶片纵卷,质地较硬,直立,粗糙。圆锥花序疏松开展,生于干旱石质山坡,海拔900-1200米。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小芨芨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禾本目

科: 禾本科

形态特征

多年生,须根较粗韧,有时具砂套。秆直立,丛生,较细,光滑,高50-90厘米,径1.5-3毫米,具3-5节。叶鞘短于节间,平滑无毛;叶舌长0.5-1毫米,截平,顶端不规则齿裂且具细短纤毛;叶片纵卷,长15-30厘米,质地较硬,直立,粗糙。圆锥花序疏松开展,长15-25厘米,分枝细,微粗糙,2-4枚簇生,斜向上升或平展,长5-13厘米,小穗柄长2-5毫米,粗糙;小穗长4.5-5.5毫米,淡绿色;颖近等长,披针形,光滑,先端渐尖,具3脉,脉间有小横脉;外稃长3-4毫米,顶端具2微齿,背部密生短柔毛,具3脉,诸脉于顶端裂齿处汇合,并向上延伸成1直或微弯的芒,芒长8-12毫米,微粗糙,基盘钝圆,长约0.2毫米,具短毛;内稃长约3毫米,具2脉,脉间被毛;鳞被3;花药长约2毫米,顶端生毫毛。花果期6-8月。

生长环境

生于干旱石质山坡,海拔900-1200米。

分布范围

新疆北部。苏联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里海东岸。[1]

栽培技术

芨芨草为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芨芨草返青后,生长速度快,冬季枯枝保存良好,特别是根部可残留一年甚至几年,可使芨芨草草场一年四季牧用。芨芨草具有广泛生态可塑性,在较低湿的碱性平原以至高达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从干草原带一直到荒漠区,均有芨芨草草甸分布,但它不进入林缘草甸。在复杂的生境条件下;可组成有各种伴生种的草地类型,它是盐化草甸的重要建群种。 根系强大,耐旱;耐盐碱、适应粘土以至沙壤土。芨芨草的分布与地下水位较高、轻度盐渍化土壤有关,地下水位低或盐渍化严重的地区不宜生长。芨芨草可为牧区寻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芨芨草滩在荒漠化草原和干旱草原区,为主要的冬春营地。总盖度可达35-50%,在100平方米内可有35丛左右。 用播种和分株繁殖法。播种繁殖:春播和秋播均可,秋播于9月下旬来种,随采随播;春播于5月上旬进行。播后覆土约2cm。分株繁殖:3-4月或9-10月,将老珠挖起,分成数丛,按行殊距20cm×15cm开窝,栽前剪去茎秆和叶,栽后盖上。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拔除杂草,并结合除草进行间苗。一般不进行追肥。

主要价值

本种植物在早春幼嫩时,为牲畜良好的饲料;其秆叶坚韧,长而光滑,为极有用之纤维植物,供造纸及人造丝,又可编织筐、草帘、扫帚等;叶浸水后,韧性极大,可做草绳;又可改良碱地,保护渠道及保持水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