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苇鳽非洲亚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小苇鳽非洲亚种 |
中文名:小苇鳽非洲亚种 别 名:非洲小苇鳽 拉丁学名:Ixobrychus minutus payesi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苇鳽属 种:小苇鳽 亚 种:小苇鳽非洲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Hartlaub, 1858 |
小苇鳽非洲亚种(学名:Ixobrychus minutus payesii)是小苇鳽的亚种之一。体长约33-38厘米,翼展52-58厘米,体重125-150克,寿命5年。羽色偏黄色或黑白色。成年雄鸟绒白色,顶冠黑色,两翼黑色具近白色的大块斑,嘴红色。雌鸟黄褐色,上体具褐色纵纹,下体略具纵纹,翼褐色而具皮黄色块斑。幼鸟似缩小了的大麻鳽,多具杂斑和纵纹。一般生活于沼泽及湖边以及营巢于沼泽草丛中或树上。主要在黄昏、晚上和清晨觅食。白天隐藏在芦苇或其他茂密的植物丛中。食物主要为各种小鱼、蛙、蝌蚪、水生和陆生昆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繁殖期为每年的5-8月。巢多筑于水边芦苇丛、灌丛中或者树上。雄鸟和雌鸟共同参与营巢。每窝产卵4-9枚。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承担孵化,孵化期苇为19-20天。雏鸟晚成性。 [1]
小苇鳽非洲亚种外形特征
小苇鳽非洲亚种 是小型涉禽,眼先黄色或绿色,嘴细长、黄色,基部黑色,嘴锋两侧有沟。体形较为粗胖,翅膀短,尾羽宽,只有10枚,下喉部的羽毛较长,呈披针形,与典型的鹭类不同。
雄鸟的头顶、冠羽、枕部、背部、肩部,一直到尾羽均为黑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头侧、颈部和胸部为赭色或葡萄色,喉部中央和前颈为淡白色,腹部白色,两胁为赭土色,具有黑色的细纹。
翅膀为黑色,两翅的基部各有一块大形的皮黄色斑,向外侧逐渐变淡,飞翔时和黑色的翅膀形成鲜明的对比,极为醒目。嘴和脚均为黄绿色。雌鸟头侧和颈部为红褐色,翅膀较雄鸟更暗,并且具有更多的皮黄色;
肩部为栗褐色,胸侧为深栗色,具有淡皮黄色的条纹,胫骨有羽毛覆盖,下体主要为皮黄色,两胁和下胸部具有粗著的暗赤褐色条纹。虹膜为淡黄色或橘黄色,嘴为黄色,眼先和眼周的裸露皮肤为暗绿色,脚和趾为黄绿色。
小苇鳽非洲亚种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富有芦苇、蒲草、灌丛等植物的湖泊、水塘、池沼、水渠岸边,也栖息于树林中流速缓慢的河流与溪边。夜行性。
小苇鳽非洲亚种生活习性
小苇鳽在繁殖期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则呈家族活动,其他时间大多单独活动。常沿着水域岸边大步向前行走,步履轻盈,跨步较大,当遇到危险时也能迅速地奔跑。在厚密的芦苇丛中行动敏捷,行走自如,能用趾迅速的抓住长长的芦苇杆,起飞也较苇容易和灵活,但通常飞行的距离不大,起飞不久就又落下来。下降时多呈滑翔姿势落入芦苇丛中,也能在水上游泳,但极为笨拙,有时受伤以后还能试图通过潜入水下来逃避敌害。主要在黄昏、晚上和清晨觅食。白天隐藏在芦苇或其他茂密的植物丛中。食物主要为各种小鱼、蛙、蝌蚪、水生和陆生昆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
小苇鳽通常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在芦苇丛和其他茂密的植物丛中。但有时白天也活动。性隐蔽,行动极为谨慎小心。稍有声响,或当它们感觉列有人到来时,常常向上伸直头颈,长时间的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很难将它们同四周的芦苇和树枝区分开来。这是它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展的非常奇妙的模拟环境的本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拟态”现象。动物中的拟态现象很多,但在鸟类中却比较少见,小苇鳽是最为出色的。
小苇鳽非洲亚种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每年的5-8月。通常分散营巢于水边富有芦苇、灌丛或低矮柳树的水塘、池沼、湖泊与河流岸边,巢多筑于水边芦苇丛、灌丛中或者树上。雄鸟和雌鸟共同参与营巢。巢的结构较为简陋,主要由枯枝和芦苇茎、叶所构成。每窝产卵4-9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白色和淡绿色,到孵化后期则变为土色或暗褐色。雄鸟和雌鸟轮流承担,孵化期为19-20天。雏鸟为晚成性,三周后雏鸟便弃巢躲藏在芦苇丛或者树叶丛中,但仍由亲鸟继续喂养。直到大约一个月左右,它们才能飞翔和独立觅食。
小苇鳽非洲亚种分布范围
分布于塞内加尔到亚丁、南非南部的开普省。
小苇鳽非洲亚种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