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管鮑之交」(李漢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議「管鮑之交」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漢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小議「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是春秋時候有名的故事,一直為後人所稱道,成為友誼的典範。本來,個人的友誼,只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事,無關大局。管鮑之間的友誼之所以會受到後人的高度關注,以至被人傳頌,其中的根本原因,輒在於他們的私誼成為了國勢強盛的關鍵因素,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在春秋時代首開了霸業之先,。而助力管仲走上相位,實現齊桓公這一抱負的,正是管仲的朋友鮑叔牙。假如管鮑二人終其一生都不過是一介平民,那他們的友誼即使再深厚十倍,也僅為閭巷間的傳聞,恐怕早就被幾千年的歷史風雲湮滅無聞了。
「管鮑之交」,在當時就已被人們關注和傳頌了。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管仲功成名就之後,曾向人們講述過他當年與鮑叔牙的交往經過。他曾十分慨嘆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司馬遷後來在給他們立傳時也寫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多」字的古意就是誇讚。人們誇讚鮑叔,主要在於他知管仲之才可為國家所用,能夠幫助齊國完成霸業。管仲並不是偶然走上相位的,他經過了很多磨難和波折,而鮑叔牙與管仲的交情,正是始於管仲窮困潦倒的時候。鮑叔在與管仲的交往中,經商分利,他做到了「虧己」,面臨朋友「節虧」,他又做到了「恥己」,最後自己讓出相位並且「以身下之」,他更做到了「屈己」。而這三點,無論哪一點,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我們先來說說他的「經商虧己」。管仲的祖上曾是貴族,但到管仲時已經落魄,管仲的生活面臨着諸多坎坷和磨難。孟子那句著名的話:「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說的,正是管仲。管仲為了活命,曾經做過「圉人」,也就是馬夫,當過成陽地方的「狗盜」,還一度被編入軍旅去吃軍餉,後來才和和鮑叔牙一起經商。管仲名義上是與鮑叔牙「合夥」做生意,但他卻根本沒錢入股,分利的時候,他卻要比鮑叔多拿一些,鮑叔牙從不計較,任他多取。而管仲呢,在鮑叔遇事時想要幫他,但幾次為他出謀劃策,結果反倒一再把事情搞砸,使鮑叔陷入了更加困窘的境地。面對這樣一個朋友,鮑叔並不認為管仲多分利就是貪心,因為他知道,管仲需要錢去奉養老母;也不認為把事情搞砸就證明他愚蠢,只因當時的時機有所不利。鮑叔這種容人之量和識人之明,就是在今天看來,仍然令人十分感動,「友諒」而能至此者,實乃千古一胞叔!
再說「為友恥己」。管仲早年當兵打仗的時候,曾經一再臨陣退縮;後來當差,幾次接受長官的宦使,卻都辦事不力,最終被「開除」。更為嚴重的,是他和召忽一起輔佐公子糾,而當公子糾死後,召忽便按照當時士人的名節要求自殺了。管仲與召忽本來是好朋友,同為公子糾的追隨者,召忽自殺,他卻獨自偷生,後來還去改事公子糾的政敵齊桓公,不免讓輿論大嘩。這在當時絕不是個「小節」問題,一時間,管仲為時人所不恥。這件事影響面很大,在《論語▪憲問》一章中,就收錄了兩條孔子與學生對此事的討論記錄。孔子的態度是:「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在《孔子家語·致思》中,子路又提出質疑:「管仲之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不以為然,指責管仲「不辯」、「不智」、「不慈」、「無丑」、「不貞」、「不忠」,然後說:「仁人之道,固若是乎」—— 仁者之道,難道就像他這樣嗎?孔子十分耐心地一一作了剖析,最後說:「事所射之君,通於變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雖死,過於取仁,未足多也。」(齊魯書社《孔子家語通解》83頁)這些討論,由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當時一定是輿論洶洶,指責頗多。
面對這個所謂「大節有虧」的朋友,鮑叔牙卻有他與眾不同的理解:管仲臨陣退縮,那是顧念老母,當差被開除,只因「不遭時」(運氣不佳),而改事齊桓公不死公子糾,卻恰恰說明管仲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念,並非只為一主。在這裡,我們不能不佩服鮑叔牙的見識,絕非常人可比!
最後說說鮑叔的「屈己」。管仲輔佐的公子糾,在與鮑叔輔佐的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的過程中,管仲曾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帶「中鈎」,小白順勢佯裝中箭,方才逃過了一劫,後來即了君位,是為桓公。桓公讓鮑叔牙做齊國的宰相,不料鮑叔卻極力推薦讓管仲來做:「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於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弗若也;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說服桓公之後,他又自作使臣,從魯國救回了管仲,然後把相位讓給他,而自己則甘居管仲之下。《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但後來,到了管仲病重時,齊桓公親至病榻前,詢問鮑叔可否接替相位,管仲卻斷然說道:「不可。鮑叔牙為人剛愎而上悍,剛則犯民以暴,愎則不得民心,悍則下不為用,其心不懼,非霸者之佐也。」人人皆知,管仲這個相位,乃是鮑叔牙讓予的,而今管仲臨終,卻不知恩圖報,不同意讓鮑叔接替相位。這件事傳出來之後,當時就有人指責管仲無情,並把管仲的話轉告了鮑叔牙。鮑叔牙聞聽後,反倒十分高興地說:管仲薦人無私,完全是從國家的利益出發,這也正是我當初推舉他的原因啊!
鮑叔牙確如管仲所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不難看出,管鮑二人的友誼,完全超出了「私誼」的範疇。正如他們的另一個朋友召忽所說:「吾三人者之於齊國也,譬之猶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則必不立矣。」正因為他們的友誼是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出發,所以召忽殉節作了死臣,而讓管仲做生臣,去為國家建功立業;也因為是從國家的利益出發,鮑叔牙才讓出了相位給了管仲;同樣也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管仲臨死,並不推薦鮑叔接替相位。可見,管鮑之交,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要使齊國成為諸侯的霸主。
世上的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各式各樣的友誼,都有它各自的需要。這種需要,才是友誼的第一推動力。無論這種需要是精神層面上的,還是情感層面上的,甚至乾脆就是物質上的,不管為何,總不能想都沒想,就與人為友了吧?[1]
作者簡介
李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