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雅·出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雅·出车

 

 

 

小雅·出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对周宣王初年讨伐𤞤狁胜利的歌咏,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赫赫战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描绘了受命点兵、建旗树帜、出征北伐、转战西戎、途中怀乡、得胜而归六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借助情感的抒发糅合贯通,展开一幅真实广阔的古时征战图,虽然没有直接正面的战争场面描写,但收到了虚实相生,以虚胜实的效果。

作品原文

小雅1·出车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2。自天子所,谓我来矣3。召彼仆夫4,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5。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6,建彼旄矣7。彼旟旐斯8,胡不旆旆9?忧心悄悄10,仆夫况瘁11。

王命南仲12,往城于方。出车彭彭13,旗旐央央14。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15,𤞤狁于襄16。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17。今我来思18,雨雪载涂19。王事多难,不遑启居20。岂不怀归?畏此简书21。

喓喓草虫22,趯趯阜螽23。未见君子24,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25。赫赫南仲,薄伐西戎26。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27。仓庚喈喈28,采蘩祁祁29。执讯获丑30,薄言还归31。赫赫南仲,𤞤狁于夷

创作背景

《小雅·出车》是一位武士自述他跟随统帅南仲出征及凯旋的诗。《毛诗序》曰:“《出车》,劳还率也。”当时西周面临的敌人,北有𤞤狁,西有昆夷,为了王朝的安定,周王朝曾多次派兵征讨。以南仲为统帅的这次征讨,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此诗可谓是这场战争的实录。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小雅·出车》这首诗,在材料的选择上和正面描写战争的诗篇有所不同,诗人紧紧抓住了战前准备和凯旋这两个关键性的典型场景,高度概括地把一场历时较长、空间地点的转换较为频繁的战争浓缩在一首短短的诗里。

诗人把精拣出的点兵建旗、伐𤞤狁、征西戎、凯旋归来献俘虏等主要情节巧妙组合,一统纷杂头绪,构筑成篇,并选取不同角度叙述,以主带次。既有条不紊地展现事件发展全过程,又避免了罗列事件之弊。这种结构使诗章布局严整,凸显主题的同时使诗歌曲折动人。

诗的前三章描写战前准备的情况,在细部刻画上均采用了画面的描绘与心理暗示相叠加的技法。第一章说“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以“出车”“到牧”“传令”“集合”四个在时空上逼近,时间上极具连贯性的动作,烘托出一个战前紧急动员的氛围。末二句又以“多难”和“棘”二词暗示出主帅和士卒们心理上的凝重和压抑。第二章则以苍穹下林立的“旐”“旄”“旗”“旟”之“旆旆”,写军行至“郊”的凛然气势。末了又以“悄悄”“况瘁”写在开赴前线的急行军中士兵们焦急紧张的心理。第三章以“出车彭彭、旗旐央央”再叙军容之盛。在正确地部署了战斗的同时,用“赫赫”及“襄”暗示出作者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自信。

这里所采用的描写技法,使前三章既有恢宏廓大的郊牧誓师、野外行军之壮观,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活动,做到了整体与细节、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组合。

诗的后三章跨越了诗歌在叙事空间上的先天不足,略过战争的具体过程,直接描写凯旋归来的情景。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避实就虚,颇具戏剧性地运用了类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出人意料地从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拉向“黍稷方华”的初出征时,进而通过今昔对比(“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所产生的时空错位,和从“雨雪载涂”走到“春日迟迟”的漫长归途,引导着读者用想像去填补对战事的漫长与艰苦之认识。家中之人从“未见君子”之“忧心忡忡”到“既见”之喜悦安心的转变,更是施展想像,从另一侧面写出了人们对战事的关注与饱受其苦的心态。最后,很自然地引出对凯旋的由衷高兴和对主帅的赞美。从表面看,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似乎是舍本逐末,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参战者从忧到喜的深刻而细微的心理变化,而使得这些看似“闲笔”的场景描写成为诗中人物心灵和情感的背景或外化,比正面的描写更感人、更细腻。

诗歌的空间构成颇有妙处。全诗共描绘了受命点兵、建旗树帜、出征北伐、转战西戎、途中怀乡、得胜而归六个不同时空的画面,诗人将这些并无紧密联系的场景、情节借助情感的抒发糅合、贯通,展开一幅真实、广阔的古时征战图。

此外,诗人吸收了民歌成句入诗,语言上有质朴自然之气,意境中具情景交融之美。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此劳远率之诗。追言其始受命出征之时,出车于郊外,而语其人曰:我受命于天子之所而来,于是乎召仆夫,使之载其车以行,而戒之曰:王事多难,是行也不可以缓也!”“二章之戒惧,三章之奋扬,并行而不相悖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以伐𤞤狁为主脑,西戎为余波,凯还为正意,出征为追述,征夫往来所见为实景,室家思念为虚怀。头绪既多,结体易于散漫。……唯全诗一伐𤞤狁,一归献俘。皆以南仲为束笔。不唯见功归将之美,而且有制局整严之妙。作者匠心独运处,故能使繁者理而散者齐也[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