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萼耧斗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尖萼耧斗菜(学名:AquilegiaoxysepalaTrautv.&C.A.Mey.)是耧斗菜属的一种草本植物,根粗壮,圆柱形,外皮黑褐色。茎高40-80厘米,粗3-4毫米,上部多少分枝。基生叶数枚,为二回三出复叶。花3-5朵,较大而美丽,微下垂;苞片三全裂;钝;萼片紫色,稍开展,狭卵形,花瓣瓣片黄白色,雄蕊与瓣片近等长,花药黑色,心皮5,种子黑色。5-6月开花,7-8月结果。生海拔450-1000米间的山地杂木林边和草地中。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及黑龙江,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 中文学名: 尖萼耧斗菜
- 拉丁学名: 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 & C. A. Mey.
- 别 称: 血见愁
- 界: 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毛茛目
- 科:毛茛科
- 属:耧斗菜属
- 种: 尖萼耧斗菜
- 分布区域: 中国辽宁、吉林及黑龙江,朝鲜、俄罗斯
- 命名者及年代: Trautv. & C. A. Mey., 1856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450-1000米间的山地杂木林边和草地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及黑龙江。在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草本植物,根粗壮,圆柱形,外皮黑褐色。茎高40-80厘米,粗3-4毫米,近无毛或被极稀疏的柔毛,上部多少分枝。基生叶数枚,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宽5.5-20厘米,中央小叶通常具1-2毫米的短柄,楔状倒卵形,长2-6厘米,宽1.8-5厘米,三浅裂或三深裂,裂片顶端圆形,常具2-3个粗圆齿,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无毛或近无毛;叶柄长10-20厘米,被开展的白色柔毛或无毛,基部变宽呈鞘状。茎生叶数枚,具短柄,向上渐变小。[1]
花3-5朵,较大而美丽,微下垂;苞片三全裂;钝;萼片紫色,稍开展,狭卵形,长2.5-3.1厘米,宽8-12毫米,顶端急尖;花瓣瓣片黄白色,长1-1.3厘米,宽7-9毫米,顶端近截形,距长1.5-2厘米,末端强烈内弯呈钩状;雄蕊与瓣片近等长,花药黑色,长1.5-2毫米;心皮5,被白色短柔毛。蓇葖长2.5-3厘米;种子黑色,长约2毫米。5-6月开花,7-8月结果。
主要价值
全草药用,治妇女病,加水煎煮成流膏,称“血见愁膏”(东北草本植物志)。
根:活血。用于劳伤。全草:用于感冒。
全草:调经,活血。流浸膏:用于月经不调。
【土家药】亮壳草,石胆七:根茎用于感冒,劳伤身痛。
【朝药】尖萼耧斗菜:全草治失眠,头痛,黄疸,肺炎《图朝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