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原图链接
出生 1918年1月26日—1989年12月25日
职业 革命家,政治家
知名于 平反冤假错案 创造罗马尼亚经济的“黄金时代”东欧戴高乐主义
知名作品 《罗马尼亚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语:Nicolae Ceausescu,1918年1月26日—1989年12月25日)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10任总书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第7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第1任总统。上台初期,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创造了罗马尼亚经济上的“黄金时代”。对外高举独立自主和民族自尊的旗帜。执政后期大搞个人崇拜和家族统治。西方称他是“共产主义皇帝”,反对派则称他是“喀尔巴阡的斯大林”。决策失误和拒绝改革,造成经济崩溃,人民怨声载道,社会动荡加剧。1989年12月国内爆发革命,推翻了齐奥塞斯库政权25年的统治,其本人及其妻子则被枪决。罗马尼亚政府在处决了齐奥塞斯库夫妇后宣布永久废除死刑。[1]


人物生平

(1918年1月26日—1989年12月25日)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国务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兼爱国卫队总司令,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主席,社会主义民主和团结阵线全国委员会主席,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主席。

1918年1月26日生于罗马尼亚奥尔特县的斯科尔尼切什蒂村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在10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11岁时到布加勒斯特一家修鞋铺当学徒。关于他的童年,齐奥塞斯库后来回忆道:“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尝尽地主的压迫和资本主义的剥削”。15岁时因参加罢工和游行而被捕。1933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年—1965年称罗马尼亚工人党),并作为民主青年的代表参加全国反法西斯委员会。1933年—1936年先后任布加勒斯特市、普拉霍瓦州和奥尔特尼亚州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委书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在布加勒斯特、克拉约瓦、肯普隆格和勒姆尼库沃尔恰等地执行党的任务,多次被拘捕。罗马尼亚王室的秘密警察机关称他是“危险的共产主义鼓动者”和“共产主义和反法西斯宣传活动的传播者”。

1936年6月被反动当局逮捕,在布拉索夫被法庭判处2年监禁并以藐视法庭罪额外判处限定居住在斯科尔尼切什蒂1年零6个月,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有“罗马尼亚的巴士底狱”之称的多夫塔纳监狱中度过的,在被关押期间,他结识了一批杰出的共运活动家(包括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埃米尔·波德纳拉希、基伏·斯托伊卡、亚历山德鲁·莫吉奥罗什),1939年获释出狱。1939年10月当选为罗马尼亚共青团全国组织书记。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共产党员、纺织女工埃列娜·彼特列斯库,两人于1946年结为终身伴侣。1940年8月再次被捕并被关押在吉拉瓦监狱,1942年转押卡兰塞贝什监狱,1943年先后转移到瓦卡瑞什蒂监狱和特尔古日乌集中营。在狱中参加了以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为首的罗共领导核心,成为乔治乌·德治的得意门生和党内“监狱派”的骨干。

1944年8月23日罗共在布加勒斯特举行武装起义时他被营救出狱,1944年—1945年任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八·二三”武装起义胜利后,参加了罗共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夺取并巩固政权、建立民主政府、进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重要活动。此后相继进入罗马尼亚军事学院专修班、布加勒斯特经济研究学院和“斯特凡·乔治乌”社会政治学院(罗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

1945年10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罗共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1948年先后任罗共多布罗加和奥尔特尼亚州委书记。1946年11月当选为大国民议会代表。1948年5月13日—1950年3月18日年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务秘书,任内积极推进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倡导者之一。1950年3月18日—1954年4月19日先后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武装部队部副部长、武装部队部第一副部长,并兼任武装部队总政治部主任,1952年4月为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1950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2年晋升为中将。

1952年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兼中央组织局委员。1954年4月20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5年12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罗马尼亚共产党“七大”)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组织工作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工作,一跃成为党的最高领导层中的核心人物,迅速崛起为罗马尼亚政坛的一匹”黑马“。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在党内排名第二。1964年起,乔治乌-德治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齐奥塞斯库开始更多地主持党中央的日常工作,成为后乔治乌-德治时代权力角逐的有力竞争者。

1965年3月19日,乔治乌-德治逝世,在3月22日召开的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全会上,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1965年7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1974年11月起为中央常设局委员)、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后在1969年8月罗共“十大”、1974年11月罗共“十一大”、1979年11月罗共“十二大”、1984年11月罗共“十三大”和1989年11月罗共“十四大”一直当选为罗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设局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齐奥塞斯库在罗共九大上强调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的原则,反对兼职,并通过党章规定“一个党员在党或国家机关中只能担任一项需要经常工作的政治领导职务”,并借此机会解除了两名中央政治执委的行政职务。两年后,1967年12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齐奥塞斯库提出为消除“目前在党和国家机构中存在的平行和重叠现象”而“应由党和国家领导中的一位同志来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的建议,随即在1967年12月9日兼任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从而取代基伏·斯托伊卡成为罗马尼亚的国家元首。1968年8月前苏联侵捷事件发生后,齐奥塞斯库谴责五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部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重大错误,是对主权国家的粗暴践踏。为动员全国人民保卫祖国,罗马尼亚决定在全国各工厂、企业、农村、机关普遍重新组织建立爱国卫队,包括步兵、侦查、反特、工兵、防空、反坦克等兵种。此外,还在1968年8月还成立了“青年保卫祖国军训队”,主要由尚未服兵役的青年组成。1968年11月兼任新成立的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团结阵线(1980年改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民主和团结阵线)全国委员会主席。1969年4月7日起兼任新建立的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并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和爱国卫队总司令。1969年8月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党章修正案,决定党的总书记不再由中央委员会选举而由全国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这就使齐奥塞斯库处于不受中央委员会约束的地位。1973年起兼任新建的、权力高于部长会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主席。1974年3月29日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仍兼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77年起兼任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主席。1985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和名誉院长。

齐奥塞斯库在一系列讲话和工作报告中,强调独立自主,主张各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制订自己的政治路线,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反对统一模式;主张严格遵守国家关系中“权力完全平等”、“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原则。1969年齐奥塞斯库在讲话中强调罗马尼亚“把平等、尊重民族主权和独立、不干涉内政、同志式的互助这些马列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当作罗马尼亚“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基础”。1970年12月在接见各国使节时说:“罗马尼亚过去和现在都一贯为发展同世界所有国家(不管其制度如何)的关系而行动”。他强调罗马尼亚“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专横和侵略政策,即实力政策,坚决反对施加压力和进行奴役以及干涉他国内政的种种形式”,“反对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针对1968年11月勃列日涅夫抛出的“有限主权论”后,齐奥塞斯库说,“限制或放弃华沙条约某一成员国的主权的理论(即有限主权论)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准则”。20世纪70年代起,前苏联推行华沙条约组织“军事一体化”,即在缔约国联合武装部队之外,由苏军和各成员国的一部分军队组成包括海军、空军在内的“一体化部队”,由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部指挥。对此罗马尼亚领导人和党报多次强调:“华沙条约参加国的军队之间合作联系是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和信任、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的;这些准则排除了对任何一国军队的内部事务进行任何干涉。”强调罗马尼亚军队的“唯一领导者是党、政府、本国总司令部,只有它们可以对罗马尼亚军队发布命令”,“根本不能理解把党和政府对军队的指挥权和领导权的哪怕是多么小的一部分让出去的作法”。齐还拒绝华约军队在罗领土上举行军事演习,在华约内部取得了类似法国在北约中的相对独立地位,被称为东欧的“戴高乐主义”。在经济上,齐奥塞斯库同样反对前苏联提出的“一体化”方案。1969年4月重申罗马尼亚“不主张一体化,不希望参加超国家的联合机构”,并指出经互会各国之间的合作“不应导致践踏国家主权”,“不应侵犯”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决定发展计划的权利”,并延续了乔治乌-德治时代的抵制前苏联的“分工专业化”的政策。

齐奥塞斯库在疏远前苏联的同时,与西方、中国、以色列建立和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对美国和西欧奉行开放政策,在华约组织国家中率先承认西德,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是仅有的两个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签署贸易协定的东方集团国家。罗马尼亚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调解国际冲突,在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保持正常关系的国家。这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外交举措为罗马尼亚赢得了广阔的国际活动空间,大大提高了罗马尼亚的国际地位和声誉,齐奥塞斯库由于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立场,颇得人心,在国内外的威望升高,他长期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出访过三个世界的许多国家。

在国内建设问题上,齐奥塞斯库上台之初,即注重经济建设,关注民生,他在罗共九大所作的党在“八大”和“九大”之间的总结报告中说,社会主义在罗城乡已经取得了完全胜利,在整个经济中建立社会主义关系的过程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现象永远消灭了,罗已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九大”提出了1966~1970年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指示草案和关于能源发展的和国家电气化的十年计划,草案规定党的政策的中心仍然是国家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齐在报告中强调,没有国家的工业化就不可能使罗达到高度的文明和福利,就不可能向共产主义迈进;工业化是通向进步和文明、保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唯一途径,也是缩小同经济上先进国家差距的决定性因素。“九大”确定了在继续高速度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将更加重视农业和提高农牧业生产。罗共“九大”在罗马尼亚历史上是一个新的转折,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更改国名的建议,同年8月大国民议会通过了新宪法,将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改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把党名恢复为罗马尼亚共产党,并通过新了的党章。

罗共“九大”后,齐奥塞斯库重新审视罗共历史上的冤假错案,通过拨乱反正和批判乔治乌-德治个人迷信,为“大清洗”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凝聚了党心、民心,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和声望。

在以齐奥塞斯库为核心的罗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第四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各项指标胜利完成。由于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大大改变了罗马尼亚的面貌,罗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工业不发达和农业落后的典型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工业和处于全面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主义农业的工业农业国。20世纪60年代末,齐奥塞斯库主张高速度、高积累(把国民收入的30%以上作为发展基金)、高指标的发展国民经济,提出到20世纪末把罗马尼亚建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从罗共“十大”至“十二大”,先后制订了三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1976年~1980年、1981年~1985年),力图为在罗大体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实践证明,罗共的这些理论、计划和设想是不符合罗的实际情况,急于求成,因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计划难以完成,经济陷入困境。1972年7月罗共全国代表会议前夕,首都布加勒斯特市委提出了“四年半完成五年计划”的倡议,并得到齐奥塞斯库的支持。对此,党内是有不同意见的,部长会议主席毛雷尔就公开提出“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主张,结果与齐奥塞斯库发生矛盾。由于罗共与前苏联及其他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一样,长期坚持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发展观点,在这一时期,罗马尼亚经济虽然暂时取得了某些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得到了一些提高,但从长远后果来看,却埋下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的祸根,使国家经济非但不能协调,反而日益走上恶性循 环的道路。到了70年代后期,这种恶果逐渐表现出来。80年代以来,罗马尼亚经济困难持续多年不见好转,而齐奥塞斯库坚持在十年内还清所有外债,罗为了偿还外债,严格限制进口,极力增加出口,并用大批农副产品出口换取外汇还债,造成市场供应十分紧张,肉、蛋、奶等基本食品短缺,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至1989年3月,罗马尼亚终于还清外债,人民却为此“勒紧了十年的裤腰带”。党内和群众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

1982年12月在罗共全国代表会议上,齐奥塞斯库也曾公开承认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提出要“消除已产生的一些矛盾和失调”。但齐强调罗不存在改革问题,坚持其20多年来所走过的路是正确的,继续推行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实行高速度、高指标的发展方针,同时批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倒退、是回到资本主义的老路。80年代末,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挫折,西方在全球竭力掀起反共狂潮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加紧对罗马尼亚施加压力,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罗因对改革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与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兄弟党的关系也日趋冷淡,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由于齐奥塞斯库的政策失误,大搞个人迷信和家族统治,导致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引起广大党员和群众的不满,工人罢工事件和反齐传单时有出现。

齐奥塞斯库执政的最后一年,1989年春,罗共元老六君子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曾任罗共中央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检查委员会主席、大国民议会主席,剧变后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名誉主席,曾在罗共十二大上批评齐奥塞斯库安排自己任党的总书记的做法“在国际共运中是罕见的”,还批评齐奥塞斯库“逃避党的监督”)、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曾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曾任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是罗马尼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者之一,剧变后为罗马尼亚参议院议长)、科尔内留·曼内斯库(曾任总政治部主任、外交部长、罗共中央委员,剧变后为罗马尼亚议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西尔维乌·布鲁坎(曾任党中央机关报《火花报》总编辑,罗共权威理论家和思想家之一)、格雷戈里·扬·勒强努(曾任罗驻美国和联合国大使,资深外交官)联名上书,批评齐奥塞斯库的现行政策。此举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

1989年12月16日,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爆发了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活动,迅速波及全国和首都布加勒斯特。1989年12月21日,由罗官方组织的万人集会演变成反政府和反齐奥塞斯库的大规模示威游行。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政局发生剧变,国防部长瓦西里·米列亚在拒绝执行向示威群众开枪的命令后自杀身亡,军队倒戈并与忠于齐奥塞斯库的安全部队(包括国家安全部队、特种部队以及爱国卫队)爆发激战,示威者占领了电台、电视台、党中央和政府大厦等重要设施。齐奥塞斯库在宣布全国实行紧急状态后携夫人仓皇出逃,于当日在特尔戈维什蒂被抓获。23日,扬·伊利埃斯库为首的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接管国家权力。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一起被特别军事法庭以“实施种族灭绝,屠杀六万人”、“危害国家”、”破坏公共财产“、“破坏国民经济”、“在国外银行有超过10亿美元的秘密存款并企图叛逃国外”等5大罪状(后证明这些罪名中,国外存款一项为不实罪名,其余诸项有的基本属实,有的认定牵强)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至此连续执政长达25年的齐奥塞斯库政权瞬间土崩瓦解,罗马尼亚共产党亦不复存在。


信息来源

1. 1989年罗马尼亚剧变:齐奥塞斯库之死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2-09-13]

2. 七日革命:枪决齐奥塞斯库 .网易[引用日期2013-09-13]

3. 罗马尼亚前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开棺验尸

4. 罗马尼亚前总统齐奥塞斯库夫妇确葬在根恰公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