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尼科莱·马尔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尼科莱·马尔科
尼科莱·马尔科
原文名 nikolai·malko
出生 1883年
俄罗斯
逝世 1961
国籍 俄罗斯(原苏联)后入美国国籍
职业 俄罗斯著名指挥家

尼科莱·马尔科 Nikolai malko,(1883年5月4日 - 1961年6月23日),他的母亲俄罗斯人,父亲则是乌克兰籍,尼科莱·马尔科在俄罗斯学校接受教育,俄罗斯著名指挥家,[1]

1906年,他在圣彼得堡大学完成了历史和语言学研究。

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在那里,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格拉祖诺夫里亚多夫。他在俄罗斯媒体上发表了有关音乐批评的文章,并以钢琴家和后来的指挥家的身份演出。

1909年,他成为马林斯基剧院的指挥,六年后,成为那里的首席指挥。

1926年,担任著名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指挥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首演;此后他离开红色苏联。

1940年定居美国,教授指挥课程;马尔科在丹麦哥本哈根为HMV唱片公司录制了大量的曲目,后来又与爱乐乐团(英国)合作,主要指挥演出俄罗斯音乐家的作品。

1956年,迁至澳大利亚,担任悉尼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1961年逝世,享年78岁。[2]

人物简介

尼科莱·马尔科nikolai·malko(1883-1961),生于1883年,包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内,格拉祖诺夫和里亚多夫都做过他的老师。1926年他当上了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指挥,并于同年指挥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的首演。

然而前苏联对艺术的加紧禁锢使他不得不移民海外,故在他任职仅仅两年之后,他的学生叶甫根尼·穆拉文斯基就接替了他的位置。

马尔科在西方虽名气不大,然而却与皇家丹麦乐团,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且在其指挥生涯的最后阶段还担任了悉尼交响乐团的指挥。

1940年他定居美国,在那教授指挥课程。他有关指挥技巧的理论被收录于《指挥家和指挥棒》(1950年)一书。

马尔科在哥本哈根为HMV唱片公司录制了大量的曲目,后来又跟爱乐乐团合作,主要演奏俄国作曲家的曲目,他指挥的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曲是EMI公司的首次立体声录音。

马尔科于1956年迁至澳大利亚,从此至1961年去世,他再也没有录制任何曲目。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尼科莱·马尔科作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格拉祖诺夫和里亚朵夫的学生,被人们归为俄国流派的指挥家。所谓俄国流派就

是指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敞露灵魂,不走极端,既不歇斯底里也不神经兮兮,相当清醒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目的在于在组织结构中寻求一种平衡。

这就是俄国人,这与拉赫玛尼诺夫或是斯克里亚宾,或是柴可夫斯基(是所有俄国作曲家中性格最为复杂,最具多样性的一位)正好相反。

著作

《指挥家和指挥棒》(1950年)出版。

经典录音

唱片信息

EMI 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马尔科专集)

EMI CLASSICS CZS 5 75121 2 2CDs

曲目名称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1)

鲍罗丁:B小调交响曲,(2)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雪女郎》: (3)

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进行曲,糖果仙子舞曲,俄罗斯舞曲,中国舞曲,芦笛舞曲 (4)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作品第131号 (5)

海顿:G大调第92交响曲,"牛津")

苏佩:《诗人与农夫》序曲 (7)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 (8)


尼尔森:《化妆舞会》序曲 (9)

录音地点: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9),爱乐乐团(1-5, 7-8), 皇家丹麦乐团(6)/尼古拉·马尔科

录制日期:1947年9月26日(9),1953年月4月8日(5),1955年9月23日,1956年2月9-11日(4),1956年2月16-17日(8),1956年2月17日(1),1956年2月18日(7),1956年3月11日(3)

视讯

E大调第7号交响曲,WAB 107:III。舍尔佐 塞尔·施奈尔 由WAB 107:III中的E大调的NAXOS美国第7号交响曲提供给YouTube。舍尔佐 Sehr schnell·BBC交响乐团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海顿,柯达伊及其他:管弦乐作品℗2016 Lyrita发行日期:2016-03-11乐队:BBC交响乐团指挥:Nikolai Malko作曲家:Anton Bruckner由YouTube自动生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