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屈公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屈公病傳染途徑為病媒蚊叮咬。圖片來源:痛到身體彎起來!高雄今年現首例 神秘「屈公病」揭密TVBS

屈公病法語Fièvre Chikungunya ; 英語Chikungunya ),又譯為契昆根亞熱、奇昆古尼亞熱,是因為屈公病病毒(CHIKV)造成的感染。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有鳥類及嚙齒目 ,患者經歷一次屈公病毒感染後大部份會免疫。

疾病概述

屈公病「Chikungunya」一詞源為非洲斯瓦希里語,意指「彎腰」,因病人會關節腫大痛楚,不得不彎腰行走。目前世上還未有防治此症的疫苗或藥,治療以減輕症狀為目的。屈公病是一種由屈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由蚊子叮咬而傳播,最早在1952年從坦尚尼亞一位發燒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來,經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等病媒蚊傳播,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但更常見關節疼痛以致於無法站直,潛伏期為2-12天,平均3-7天。

屈公病的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和登革熱與其他蚊子所傳播的傳染病不同的地方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有持續數周的倦怠感,有些病患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個月,因此「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著語言中,就是指「痛的將身體彎起來」。

病原起於非洲

疾管署指出,全球屈公病流行區域以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中南美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為主,目前中南美洲屈公病疫情已趨緩;南亞地區之巴基斯坦及印度疫情持續;東南亞地區新加坡泰國等國則持續發生零星病例。

疾管署提醒民眾前往病媒蚊流行地區旅遊、探親或經商,應落實個人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於身體裸露處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避免遭病媒蚊叮咬;旅遊期間或返國如出現發燒、頭痛、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等症狀,於入境時主動通報機場檢疫站,且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等,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

致病原

屈公病毒分類上是屬於 Togaviridae 科 Alphavirus 屬,為單股RNA病毒。 屈公病毒會透過二種蚊子傳播:分別是白線斑蚊及埃及斑蚊,牠們主要是在白天出沒尋找獵物叮咬。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有鳥類及嚙齒目 。此病的診斷方式可以藉由檢查血液,看是否有病毒的RNA或是對抗病毒的抗體,但其症狀有可能會和登革熱及茲卡熱混淆。一般認為大部分患者經歷一次屈公病毒感染後就會免疫。 至2005年9月5日為止,全國共發現1703宗病例,其中以柔佛、馬六甲、霹靂、檳城、砂拉越五個州的疫情最為嚴重。 此病像登革熱一樣由蚊傳播,主要傳播媒介為白線斑蚊。人類被帶有屈公病病毒的蚊子叮咬後,便會患上屈公病。患者會持續發高燒、脫水和嚴重出疹。

流行病學

全球屈公病疫情,主要發生在熱帶及亞熱帶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包括非洲、亞洲及美洲等。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等地區。近幾年,由於經貿發展及人口遷移等因素,流行地區已逐漸擴大。目前屈公病疫情已擴展到亞洲、非洲、歐洲及美洲超過100個國家。屈公病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但部分屈公病患者會有「持續數周的倦怠感」,甚至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個月,致死率約千分之一。

衛福部提醒國人防蚊措施要做好。圖片來源:疾病介紹-屈公病衛福部疾病管制局

傳播史

  • 1952年被發現,1952-1953年在東非坦尚尼亞流行,
  • 1960-1982年在非洲和亞洲多處地區也發生疫情,
  • 1999-2000年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大規模疫情,
  • 2005年起,陸續於印度、印尼、泰國馬爾地夫緬甸印度洋島嶼如馬達加斯加、留尼旺島等地發生流行,同時也在沙烏地阿拉伯及新幾內亞流行。
  • 2007 年,非洲加彭發生嚴重流行,同年亦於義大利東北部拉文納地區發生197例病例的疫情,為歐洲首度發生之屈公病疫情;
  • 2008年新加坡爆發疫情。
  • 2013年10月首次於西太平洋區島嶼密克羅尼西亞發生當地傳播的疫情
  • 2013年12月加勒比海地區爆發疫情,為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於美洲地區發現的本土傳播。
  • 2014年在太平洋島嶼爆發疫情,庫克群島及馬紹爾群島仍有屈公病疫情發生。

依據泛美衛生組織(PAHO)資料

  • 2015年美洲報告病例超過69 萬,其中有3萬7,480例確定病例。
  • 2016年報告病例數約35萬,15萬2,769例為確定病例。
  • 2016年3月,阿根廷首次發生屈公病疫情;2017年屈公病確定病例數為12萬3,087例,其中以巴西之病例佔98%,顯示美洲地區屈公病傳播風險仍高。

依據我國國際疫情監測

  • 2019年1月起至9月間,緬甸及泰國等地疫情處流行期,病例數緬甸已確診26例、泰國已累計逾7,700例;馬爾地夫、馬來西亞及美洲巴西疫情雖下降,但流行風險仍存在。
  • 2019年8月非洲衣索比亞爆發疫情,累計20,000例。

蔓延亞洲

香港《明報》報導,法國衛生部長貝特朗表示,留尼旺僅2006年1月已有77人直接或間接死於此病,從2005年3月,先後有15.7萬人感染,佔總人口兩成。貝特朗說:「現時的致命情況前所未見。」他又稱病原蚊子在法國東南部亦有發現,但拒談詳情。 疫情是在2005年12月開始突然迅速擴大。除留尼旺,同樣位於非洲東岸對出的塞席爾、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葛摩群島等亦受波及。法屬馬約特島1月底才得56宗個案,目前已激增至1350宗。塞舌耳和留尼旺等均為旅遊勝地;留尼旺是歐洲遊客鍾愛地,亦有少數華人居住。

  • 傳入香港2006年3月28日,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宣布錄得一宗由外地傳入的個案。
  • 傳入澳門2013年5月15日,澳門衛生局宣布證實一例由外地傳入的病例。
  • 傳入馬來西亞2006年4月1日,馬來西亞衛生部證實,霹靂州一個漁村雙禮佛新村,屈公病已迅速傳開,高達300人受感染。此外,該部門於2008年4月27日證實,自2008年2月起,柔佛州一個小村烏魯槽逾70名村民患上基孔肯雅症。疫情並擴展至鄰近的北干那那、笨珍、峇株巴轄等地區。 此病於2008年年中傳入東甲,隨後擴散至周邊地區[1]

台灣狀況

  • 在2007年台灣發現境外移入2例、2008年境外移入9例,2009年境外移入9例,2016年境外移入7例。
  • 2007年10月衛福部疾管署將屈公病納入法定傳染病,歷年累計106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個案感染國別91%為東南亞國家,其中以印尼(57例)及菲律賓(24例)為多。近3年(2015至2017年)確定病例數分別為4、14、11例。
  • 2018年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個案,為29歲菲律賓籍男性移工,1月2日於高雄國際機場入境時,由機場檢疫站成功攔檢,血液檢驗後於1月4日確認感染屈公病。疾管署表示,個案無同行者,原預計1月2日入境後於南部工作,因入境時出現發燒等症狀,由疾管署機場檢疫人員採檢並給予衛教及防蚊液,後續透過高雄市衛生局檢疫轉介站協助安置於醫院住院治療,未進入社區,目前個案已出院,健康狀況穩定[2]
  • 2019年5月高雄市接獲首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為30多歲男性馬來西亞籍旅客。

本土首例

  • 2019年7月26日疾管署公布史上第一例本土屈公病確定病例,為新北市土城區永寧里20多歲女性,沒有出國史。當時全台有17例屈公病病例,16例是境外移入病例,這起病例也是國內首例本土感染病例。7月21日患者出現發燒、關節痛、頭痛和紅疹等症狀,原本醫院通報為登革熱和麻疹,次日第二次就醫時由醫院採檢通報登革熱及麻疹,經檢驗雖排除感染,但檢出屈公病陽性確診,居家隔離。消息傳出後,新北市府環保局火速前往患者永寧里住家及位於埤塘里的工作地點噴藥消毒,全力阻擋疫情蔓延,再針對患者住處周邊半徑50公尺住戶入戶噴消,環保局也針對永寧、頂埔、大安、土城、埤塘、員林、員信、員仁等8里戶外噴消,防堵疫情蔓延。目前個案症狀已改善並居家隔離中,相關接觸者無疑似症狀。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個案住家及活動地附近為外籍移工活動聚集地,其自述於埤塘里活動時曾遭蚊子叮咬,感染源待進一步調查釐清。

傳染窩

屈公病有下列兩種傳播循環:

  • (一) 非洲森林循環(Sylvaticcycle):在野生靈長類和斑蚊之間循環(arborealAedes mosquitoes),類似叢林型的黃熱病病毒[3]
  • (二) 城市循環(Urbancycle):城市的屈公病疫情經由斑蚊傳播,為人傳-蚊-傳人的循環。在城市的屈公病疫情是偶發性,但屬爆發性的。

傳染方式

傳播媒介與症狀

人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病患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間,血液中有病毒活動,稱之為病毒血症期(viremia),此時如果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2至9天後,便使此病媒蚊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就可將病毒傳播出去。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此病的致死率約為千分之一,非常年幼、年長或是有其他健康問題的人有引發其他嚴重疾病的風險。

登革熱與屈公病比一比,圖片來源:史上首例 本土屈公病現蹤新北中時電子報

臨床症狀

屈公病病毒(CHIKV)造成的感染。症狀包括發燒及關節痛,一般於感染病原體後二至十二天內會出現症狀 。其他症狀可能包括頭痛、肌肉痛、關節腫脹及紅疹。大部份人的病情在一週後會好轉,偶爾關節疼痛會持續到幾個月。 屈公病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很相似。屈公病毒感染者多數有症狀,包含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約70%患者有,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約半數的患者會出現),且可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症狀持續約3至7天。屈公病較少見致死的案例,大部分患者在7至10天內可康復,少數患者從發病開始出現嚴重的關節痛,並持續數個月。

與登革熱不同

與登革熱不同的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至數月,而典型的登革熱並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另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也不如登革熱重症,較少出現死亡,唯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罹患屈公病易有併發症或病況嚴重之風險族群。

預防方法

屈公病是經由病媒蚊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有屈公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屈公病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 此外,民眾平時也應提高警覺,了解屈公病的症狀,發病時可及早就醫、早期診斷且適當治療。

防蚊措施

  • (一)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包括:

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戶外活動時建議使用經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有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防蚊藥劑,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應穿著長袖衣褲,衣服上應噴灑 防蚊液,以增強保護效果。

  • (二)從屈公病流行地區入境臺灣後請自我健康監測14天,如有發燒、頭痛、出疹、關節疼痛及肌肉痠痛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您旅遊活動史與暴露史,利於醫師診斷。
  • (三)一般民眾的居家預防:

清除不需要的容器,把暫時不用的花瓶、容器等倒放,家中的陰暗處或是地下室應定期巡檢。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放在戶外的廢棄輪胎、積水容器等物品馬上清除,沒辦法處理的請清潔隊運走。 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最好掛蚊帳或使用補蚊燈,避免蚊蟲叮咬。 平日至市場、公園或菜果園等戶外環境,宜著淡色長袖衣褲,並在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有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防蚊藥劑。

  • (四)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澈底落實「巡、倒、清、刷」:
  • 「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
  • 「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丟棄。
  • 「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 「刷」─去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 (五)感染屈公病民眾,應配合的事項:

感染屈公病民眾,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蚊子叮咬造成更進一步傳染,如離開蚊帳或至室外時應噴灑政府主管機關核可防蚊藥劑。配合防疫單位的疫情調查及進行孳生源清除、化學防治噴藥等防治作為。在固定的醫院診所就醫,以利診治及通報,並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多休息多喝水。

潛伏期及傳染期

潛伏期

潛伏期2~12天,通常為3~7天。

傳染期

病人在發病前 2 天至發病後約 5 天,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動,即病毒血症期,也就是可傳染期。此時期若病媒蚊吸取病患的血液,病毒會在蚊體內繁殖2至9天後,便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就可將病毒傳播出去。大多數患者可以完全痊癒,關節痛持續數天至數周後就會消失,但有些人的關節痛或會持續更長時間。此病的嚴重併發症不常見,但老人有可能因此病致死。

治療照護

  • 1. 病例通報: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屈公病屬於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應於24小時內通報當地主管機關。
  • 2. 隔離:病人在燒退之前應預防被病媒蚊叮咬,住處應加裝紗窗、紗門,病人應睡在蚊帳內,如離開蚊帳時應噴灑防蚊液。
  • 3. 滅蚊:清除家戶內外積水容器,避免成為病媒蚊孳生源,如經評估有必要,可使用化學防治方法殺死帶病毒成蚊。
  • 4. 檢疫:自屈公病流行國家入境旅客,經國際機場體溫篩檢異常者,應接受採血檢驗。
  • 5. 接觸者處理:視疫情調查結果,針對個案密切接觸者或近期曾出現疑似症狀者採血檢驗。
  • 6. 接觸者及感染源的調查:調查發病前2週及發病後1週的停留地點,並詢問其可能被病媒蚊叮咬之地點,以追查可能的感染源和評估日後可能發生疫情之地點。
  • 7. 治療方法:依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並讓病患獲得充足的休息,補充足夠的水分。
新北本土屈公病 國強嶺爆群聚感染
疫週報報|2019/07/21-07/27|出現本土屈公病病例 慎防境外移入蟲媒傳染病!
八大民生新聞▼新北中和屈公病群聚! 封鎖8步道 2019090501

參考資料

  1. 魏怡嘉 、 陳俊雄史上首例 本土屈公病現蹤新北中時電子報,2019-07-27
  2. 黃筱珮, 疾管署發布今年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民報
  3. 疾病介紹-屈公病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