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屯田 (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屯田 (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而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应用先进耕作方法,劳动生产率较高,财政收入率也较高。汉文帝时,“ (晁错言) 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汉书·爰盎晁错传》)。这是边疆屯田的开始。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在西域屯田,“吏卒五六万人”,设置屯田校尉进行管理。东汉建武四年 (28年) 冬,“ (马) 援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 《 后汉书 · 马援传》)。这是内地屯田的开始。

屯田制

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西汉前元十一年(前 169),汉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汉武帝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当时屯田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边陲,主要方式为军屯,且规模不大。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 50 人为 1 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 6 民 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日,60 人为1 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屯田制的剥削较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三国时期,吴、蜀也都实行过屯田,只是规模和成就都不及曹魏。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 8 民 2 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屯田土地又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渐破坏了。咸熙元年(264)政府宣布废除民屯。兵屯虽然继续存在,但作用已经不大了。

引证释义

屯田 读音:屯(tún zhūn)田(tián) (1).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 汉 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 《汉书·西域传下·渠犁》:“自 武帝 初通 西域 ,置校尉屯田 渠犁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是岁用 枣祗 、韩浩 等议,始兴屯田。” 明焦竑《焦氏笔乘·营田》:“若屯田,则咸屯兵为之,赵充国、邓艾、羊祜皆是也。故云屯田。今江南民租官田者,皆名屯田。” 明王铎《送袁环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宁远饷军序》:“是故无事严兵休士马,稍蚕食以开屯田,如广田眩雷故事,多方以绝阑入之路。” 续范亭《如是我闻》诗:“农场马场造纸厂,屯田牧畜兼工业。”

2).指屯田者所耕之田。 《元典章新集·户部·职田》:“将屯田、营田、职田一体科徵。”参阅《文献通考·田赋七》。

(3).专司屯田的机构和官员。 宋高承《事物纪原·三省纲辖·屯田》:“ 汉昭帝 始置屯田,而 成帝 置尚书郎一人,主户口垦田,此盖尚书屯田之始也。”

(4).指 北宋 词人柳永。因 柳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称。 清宋翔凤《乐府馀论》:“以 屯田 一生精力在是,不似 东坡 辈以馀力为之也。” 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论》:“ 屯田 , 北宋 专家,其高处不减 清真 。” 姚锡钧 《论诗绝句》:“ 屯田 才调托微波, 苏子 深情历劫磨。”

(5).村名,位于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办事处,弥河东岸,南环路两侧,分为屯西村和屯东村。 此外,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三道湾镇、台州温岭市横峰街道等地也有屯田村。[1]

历史概况

自此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以至两宋,各代都推行过边防屯田。当统一国家分裂为几个封建政权时,出于军事需要,都很注意屯田。这些屯田虽多设置在中原地区,但因列国分立,仍然属于边防屯田。 明代为充实边防力量,鼓励商人运粮至边地仓库交纳,由官给与盐引;而盐商惮于长途转运粮食,乃在官府拨给的边区荒地上招募游民屯垦,以所获粮食,换取盐引,称为商屯,它在整个屯田事业中所占比重很小。 屯田有时又被称为营田,原意是屯田以兵,营田以民。实际上,历代不少营田也常使用士兵,即使是民屯,也多采用军事编制,所生产的粮食主要也是供军需。历代屯田规模不一。汉武帝在黄河河套以至河西张掖、酒泉一带有屯垦戍卒60万人。唐代屯田主要在辽东至陇右的北方边界,有5万顷左右。明代达于极盛,约64万余顷。清代除保留漕运屯田外,只在蒙古、新疆和西南设有若干屯田,屯田制度进入尾声。屯田是强制人们耕种官地。曹魏、元、明的屯田兵有特殊的军籍,世袭服役,地位比较卑下;汉、唐、宋的屯田兵只是编入军队的民户,身份与屯民及普通百姓无何差异 。 剥削形式大体有3种: ①劳役地租。多是屯官给工具、种子,集体劳作,收获除供屯户食用外,全部交官。唐、宋屯田多属此类。明、清的漕运屯田,也是一种劳役地租。

②分成制实物地租。曹魏屯田,用官牛的,其收获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对半分。西晋初年和前燕的屯田,用官牛的,官八私二;用私牛的,官七私三。

③定额实物租。西汉在西北的屯垦,每亩租4斗。北魏民屯,一夫缴粮60斛。明初,辽东每军限田50亩,租15石。清嘉庆间,伊犁屯田每兵每年交粮13石。 屯田保证了边防军的粮饷需要,对于开拓边疆和巩固边防有积极作用。又因集中较多人力、物力,可以兴修较大的水利工程,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但屯田的成绩与历代屯田的政策密切相关。大致说来,凡是设置屯田的朝代,在建立初期,屯田成绩比较显著,随着封建统治者日趋腐朽,剥削日益加重,屯田劳动者大批死亡或逃散,幸存者怠工,屯田也就逐渐变质瓦解。

起源

屯田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粮食养兵,但是这个好处别人也不会看不到,到时候诸侯们纷纷效仿,那么只会造成战役的规模加大,战争死亡的人数更多。 战争中,粮食,是征战的物质基础。要保证粮草供应,发展农业生产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同时,在中国古代,一些战争,往往持续时间很长,甚至能够陆陆续续的达到几十年。为了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争能够得到长期而稳定的粮食生产供应,更有必要建立一定形式的粮食生产基地。而这种粮食生产基地,最好建在距离交战区域不远的地方,这样才能够保证因为雇佣民夫搬运粮食而导致损耗在路上的粮食减少。而这种方法,就是屯田。 屯田并非曹操首创,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屯田这一措施的出现: 秦代以前,每次战争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所以也就无需建立粮食生产后勤基地。秦始皇与匈奴交战的时候,最先遇到这个问题。“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此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这可以说是屯田的前身。 汉文帝时候,北方匈奴国力强盛,时常侵犯过界,骚扰当地居民,皇上征调军队进行抵御。晁错认为让士卒轮流戍边,不是长久之计。上书汉文帝,主张采用招募之法,有计划的移民,发展边疆地区的生产,把卫国和保家联系在一起,并且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 首先,把向国家捐献粮食获得爵位的那些所得粮食用于边防屯垦事业,其次,选择水草丰茂的边地作为移民地点,并且在哪里修筑城堡;再次;政府负责修筑房舍,供给必要的农具、种子,配备医生和巫师等等。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意见,下令移民充实边防,有效的阻止了匈奴的入侵。 汉宣帝时候,西北羌人发动武装叛乱,进犯过境,攻占城镇,残害百姓。年逾七十的西汉名将赵充国毛遂自荐,亲自挂帅出征,平定叛乱。赵充国在对粮食辎重等后勤保障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后,决定在边塞屯田,有效的平息了匈奴勾结在一起的羌人武装叛乱。这不仅是在国库空虚、财政紧张时,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徭役劳作等,而且加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物资储备,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既开源又节流,有效地保障了国家安全,一举数得。以一万多名军士,开垦田地两千余顷,“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西羌的五万军队,竟然被赵充国陆陆续续消灭了四万六千余人。到了最后,赵充国总结了著名的“留四便宜十二事”,即屯田的十二好处,成为反映我国屯田制度的重要文献。 ——引用自精灵语《三国考·论文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