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绘了一幅山下送别的画面,体现了诗人与佛光禅师之间的深厚友谊。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山下留别佛光和尚》[1]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

劳师送我下山行,

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

当知后会在他生。

作品译文

劳烦大师亲自送别我下山,

这次离别又有谁能懂得这其中所包含的感情呢?

我现在已经年过七十,大师更是高龄九十了,

应当知道我们下次再见面将会是在来世了。

作品鉴赏

白居易在其诗《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中曾写道"紫袍朝士白髯翁","交游一半在僧中",他与僧家之缘,可以说是自始至终,乐而不返了。马祖大师的弟子如满禅师住持洛阳佛光寺,从白居易的诗文中看到,他与如满禅师的交往并不如神照、圭峰多,也不是没有交往。这是他到佛光寺朝山归来,如满禅师送他下山时所赠的诗。

"劳师送我下山来,此别何人识此情。"白居易在佛光寺小住后,辞别佛光禅师下山,但佛光禅师坚持要送他。这样的情分一般人是不知道的,而这次相别的含义也是一般人不知道的,起因如何。

"我已七旬师九十, 当知后会在他生。"这时,白居易已整整七十岁了,并患有"风疾"--脑血管疾病。而如满禅师年岁更长,已经超过九十岁了。九十岁的老人能送白居易下山,体魄之健无须评说。如满禅师的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从这首诗中可以得到基本确定。白居易七十岁那年是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 以如满禅师九十岁论,他的生年当在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白居易的禅诗精品不少,因非关白居易的专集,就只好到此为止了。

古诗文鉴赏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2]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 缩略图 ,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3]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4]

视频

中华历史故事——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上)

参考资料

  1.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 诗词文句网
  2. 诗人白居易的主要成就 瑞文网,发布时间;2018-01-17
  3. 白居易简介 古诗文网
  4. 白居易简介 诗词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