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海经·海内西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海经·海内西经》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出自《山海经》作者不详。[1]

原文

海内西南陬以北者。

贰昂之臣曰危,危与贰昂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

大泽方(百)(千)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人国西。

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

东湖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 东。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灭之。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过毕方鸟东。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盾拔-扌]。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昂臣所杀也。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隼鸟]、视肉。

译文

海内由西南角向北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依次如下。贰昂神的臣子叫危,危与贰昂合伙杀死了窫窳神。天帝便把贰昂拘禁在疏属山中,并给他的右脚戴上刑具,还用他自己的头发反绑上他的双手,拴在山上的大树下。这个地方在开题国的西北面。大泽方圆一百里,是各种禽鸟生卵孵化幼鸟和脱换羽毛的地方。大泽在雁门的北面。雁门山,是大雁冬去春来出入的地方。

雁门山在高柳山的北面。高柳在代北。高柳山在代地的北面。后稷的葬地,有青山绿水环绕着它。后稷葬地在氐人国的西面。流黄酆氏国,疆域有方圆三百里大校有道路通向四方,中间有一座大山。流黄酆氏国在后稷葬地的西面。流沙的发源地在钟山,向西流动而再朝南流过昆仑山,继续往西南流入大海,直到黑水山。东胡 国在大泽的东面。夷人国在东胡 国的东面。貊国在汉水的东北面。它靠近燕国的边界,后来被燕国灭掉了。孟鸟在貊国的东北面。这种鸟的羽毛花纹有红、黄、青三种颜色,向着东方。海内的昆仑山,屹立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城。

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山顶有一棵像大树似的稻谷,高达五寻,粗细需五人合抱。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眼井,每眼井都有用玉石制成的围栏。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道门,而每道门都有称作开明的神兽守卫着,是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是在八方山岩之间,赤水的岸边,不是具有像夷羿那样本领的人就不能攀上那些山冈岩石。赤水从昆仑山的东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东北方,又转向西南流而注到南海厌火国的东边。黄河水从昆仑山的东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北面,再折向西南流入渤海,又流出海外,就此向西而后往北流,一直流入大禹所疏导过的积石山。

洋水黑水从昆仑山的西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东流去,再折向东北方,又朝南流入大海,直到羽民国的南面。弱水、青水从昆仑山的西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北流去,再折向西南方,又流经毕方鸟所在地的东面。昆仑山的南面有一个深三百仞的渊潭。开明神兽的身子大小像老虎却长着九个脑袋,九个脑袋都是人一样的面孔,朝东立在昆仑山顶。开明神兽的西面有凤皇、鸾鸟栖息,都各自缠绕着蛇踩踏着蛇,胸前还有红色的蛇。

开明神兽的北面有视肉怪兽、珠树文玉树玕琪树不死树,那里的凤皇、鸾鸟都戴着盾牌,还有三足乌、像树似的稻谷、柏树、甘水、圣木曼兑。另一种说法认为圣木曼兑叫做挺木牙交 。开明神兽的东面有巫师神医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他们围在窫窳的尸体周围,都手捧不死药来抵抗死气而要使他复活。这位窫窳,是蛇的身子人的面孔,被贰昂和他的臣子危合伙杀死的。有一种服常树,它上面有个长着三颗头的人,静静伺察着那就在附近的琅玕树。开明神兽的南面有种树鸟,长着六个脑袋;那里还有蛟龙、蝮蛇、长尾猿、豹子、鸟秩树,在水池四周环绕着树木而显得华美;那里还有诵鸟、鶽鸟、视肉怪兽。[2]

作品简介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