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肥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肥遗是中国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旱魃之兆。出自《山海经》。共有三种,两蛇一鸟。据说肥遗是一种居住在浑夕山山麓的怪蛇,有一个头、两个身体,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大旱。 也有传说称肥遗是一种黄色的鹌鹑大小的鸟,喙是红色的,据说吃了肥遗能够治病、防止寄生虫。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甥(wèi),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肥甥是一种居住在太华山的怪蛇,六足四翼。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大旱。[1]
原文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这种肥遗是居住在浑夕山,一个头两个身子。出现的地方的国家会有大旱。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䰷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䉋,兽多㸲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历史起源
太华山,山崖陡峭像刀削而呈现四方形,高五千仞,宽十里,禽鸟野兽无法栖身。山中有一种蛇,名称是肥𧒭,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 浑夕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盛产铜和玉石。嚻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北流入大海。这里有一种长着一个头两个身子的蛇,名称是肥遗,在哪个国家出现那个国家就会发生大旱灾。
英山,山的北边有很多的铁矿,南边有很多黄金。禺河就从这座山发源,之后向北注入招河,禺河里面有很多的鱼,这种鱼的样子像甲鱼,发出的声音像是羊叫的声音。山的南边生长着很多的低矮的箭竹,山里的野兽多是体型较大的牛和羊。山里有种鸟,形状像鹌鹑,长着黄色的身体和红色的嘴巴,它的名字叫肥遗,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麻风病,还能杀死身体里的寄生虫。[2]
外貌形态
西山经的肥遗是六足四翅的怪蛇,见到肥遗就知道天下会要大旱。(肥遗的遗字不是现在这个遗,而是带有虫字旁的遗,这也造成了许多人的误解,认为肥遗和肥遗鸟是同一种生物 北山经的肥遗是长着一个头两个身子的蛇,在哪个国家出现那个国家就会发生大旱灾。和西山经的肥遗有同等的神通,但描述的外貌不同。
肥遗鸟形状像鹌鹑,长着黄色的身体和红色的嘴巴,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麻风病,还能杀死身体里的寄生虫。
史书记载
《山海经·西山经》:太华山上有一种名叫“肥遗”的怪蛇,它一旦出现,便预示将有大范围的旱灾。【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山海经·西山经》: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鹌鹑,但却是黄身子,红尾巴,名称是肥遗,人吃了它的肉能治愈疯癫病,还能杀死体内寄生虫。【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鱧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媚](上竹下媚),兽多牜乍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山海经·北山经》:浑夕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盛产铜和玉石。嚻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北流入大海。这里有一种长着一个头两个身子的蛇,名称是肥遗,在哪个国家出现那个国家就会发生大旱灾。
《山海经·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此处的肥遗指的应该是和浑夕山一样的肥遗,地理环境和浑夕山一样。
明人朱国桢《诵幢小品》卷三一记载,万历十四年,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先民在山林中碰见一条长着六只脚的大蛇,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肥遗。【万历丙戌1586年,建昌乡民樵于山,逢一巨蛇,头端一角,六足如鸡距,见人不噬亦不惊。民因呼群往视,亦不敢伤;徐徐入深林去。《华山记》云:“蛇六足者,名曰肥遗,见则千里之内大旱!”戊子,己丑之灾,其兆已先见之矣。】
《京山县志》卷一记载,明代末年,湖北京山县一民宅水沟中,亦曾发现这种“六足如鸡距”的怪蛇。【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彭杨畈民家沟中见蛇出,长六尺,围尺许,身红绿色,六足如鸡距,不噬人。郝楚望曰:“肥遗也,主千里旱。”果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