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熊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熊膽,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烏檀NaucleaofficinalisPietre.exPitard的枝、樹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主治感冒發熱,支氣管炎,肺炎,急性扁桃體炎,
咽喉炎,乳腺炎,膽囊炎,腸炎,菌痢,尿路感染,
下肢潰瘍,腳癬感染,燒傷感染,癤腫,濕疹。[1]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感冒發熱,支氣管炎,肺炎,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乳腺炎,膽囊炎,腸炎,菌痢,尿路感染,下肢潰瘍,腳癬感染,燒傷感染,癤腫,濕疹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膽木
拼音名:Dǎn Mù
英文名:Medicinal Fatheadtree, Wood and root of Medicinal Fatheadtree
別名:山熊膽、熊膽樹、藥烏檀、黃膽木、黃心木、樹黃柏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auclea officinalis Pierre ex Pitard.
出處
出自廣外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膽木的枝、樹皮
採收和儲藏
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原形態
喬木,高4-12m。小枝纖細而光滑。葉對生,紙質;葉柄長10-15mm;托葉倒卵形,長6-10mm,先端圓,早落;
葉片橢圓形,罕有倒卵形,長7-14cm,寬4-7cm,先端漸尖,略鈍,基部楔形,
全緣,側脈8對,近邊緣外彼此連結,兩央均明顯。頭狀花序頂生,單生,
圓球形;總花梗長1-3cm,中部以上有早落的苞片;花5數;萼管邊成肉質體:
子房下位。小堅果合成一球體,熟時黃褐色,直徑9-15mm,表面粗糙。
種子橢圓形,長約1mm,腹面平坦,背面拱起,種皮黑色有光澤,並有微小窩孔。花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高山近頂或半腰蔭蔽潮濕地帶的雜木林中。
性狀
性狀鑑別
多劈成不規則的片、塊、淺黃色或棕黃色,有的帶坡部,外皮棕黃色,
粗糙,較疏鬆,易肅離。橫切麵皮部棕褐色,木部黃色或棕黃色。
質堅硬,氣微味苦。以色鮮黃、味苦者為佳。
藥理作用
從膽木莖中分離得到的烏槨醛鹼和一種生物鹼C20H14N2O2(結榴有待進一步確定)經抑菌試驗表明均有抑菌作用,
其中烏檀醛鹼在100μg/ml以上對金色色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
生物鹼C20H14N2O2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鑑別
性味
苦;寒
歸經
肺;大腸;膽;膀胱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感冒發熱;支氣管炎;肺炎;急性扁桃體炎;
咽喉炎;乳腺炎;腸炎;菌痢;尿路感染;膽囊炎;下肢潰瘍;腳癬感染;癤腫膿瘍;皮炎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