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牵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山牵牛 |
中文名称:山牵牛 拉丁学名:Thunbergia grandiflora 别称:老鸦嘴、大花山牵牛、大花老鸦嘴 科:爵床科 属:山牵牛属 |
山牵牛(拉丁学名:Thunbergia grandiflora (Rottl. ex Willd.) Roxb.) ,又称大花山牵牛、大花老鸦嘴,爵床科山牵牛属攀缘灌木,为粗状木质大藤本,高可达7米以上。性喜阳光充足,土质湿润,排水良好的避风地。可作观赏植物亦可药用。
产广西、广东、海南、福建鼓浪屿。印度及中南半岛也有分布。世界热带地区植物园栽培。
信息
二名法 Thunbergia grandiflora (Rottl. ex Willd.) Roxb.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木兰纲
亚纲
菊亚纲
目 玄参目
亚科 山牵牛亚科
分布区域 产广西、广东、海南、福建鼓浪屿
形态
攀缘灌木,分枝较多,可攀援很高,匍枝漫爬,小枝条稍4棱形,后逐渐复圆形,初密被柔毛,主节下有黑色巢状腺体及稀疏多细胞长毛。
叶具柄,叶柄长达8厘米,被侧生柔毛;叶片卵形、宽卵形至心形,长4-9 (15)厘米,宽3-7.5厘米,先端急尖至锐尖,有时有短尖头或钝,边缘有2(4) -6(8)宽三角形裂片,两面干时棕褐色,背面较浅,上面被柔毛,毛基部常膨大而使叶面呈粗糙状,背面密被柔毛。通常5-7脉。
花在叶腋单生或成顶生总状花序,苞片小,卵形,先端具短尖头;花梗长2-4厘米,被短柔毛,花梗上部连同小苞片下部有巢状腺形;小苞片2,长圆卵形,长1.5-3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外面及内面先端被短柔毛,边缘甚密,内面无毛,远轴面粘合在一起;花冠管长5-7毫米,连同喉白色;喉22-25毫米,自花冠管以上膨大;冠檐蓝紫色,裂片圆形或宽卵形,长2.1-3毫米,先端常微缺;雄蕊4,花丝下面逐渐变宽,长8-10毫米,无毛,花药不外露,药隔突出成一锐尖头,药室不等大,不包括刺长7和9毫米,基部具弯曲长刺,长3和2.5毫米,另2花药仅1药室具刺,长2.5毫米,在缝处有髯毛;花粉粒直径86微米。子房近无毛,花柱无毛,长17-24毫米,柱头近相等,2裂,对折,下方的抱着上方的,不外露。
蒴果被短柔毛,带种子部分直径13毫米,高18毫米,喙长20毫米,基部宽7毫米。
生长环境
性喜温暖湿润及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寒,稍耐阴,喜排水良好、湿润的沙质壤土。生长适温为15~30℃,低于8℃生长停止。以茎缠绕进行攀援,长势快,年生长量可达4m以上,分枝能力甚强,病虫害少。[1]
分布地域
产广西、广东、海南、福建鼓浪屿。生于山地灌丛。
印度及中南半岛也有分布。世界热带地区植物园常见栽培。
繁殖方法
用扦插繁殖。扦插繁殖盆栽时应以支架或悬吊栽培。春季扦插繁殖极易生根,雨季移植后翌年可定植。[2]
栽培技术
在重庆地区可露地栽培,生长茂密,荫蔽度大。苗圃培育时种植间距应较大,避免植株相互缠绕;园林应用中,常因植株过于健旺而易崩塌,因而应在秋季花后予以修剪。初春可施少量肥料,促进花量的增加。春季扦插繁殖极易生根,雨季移植后翌年可定植。[3]
价值
全株有药用价值,其中根皮可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经期腹痛、腰肌劳损,消肿拔毒,排脓生肌,治枪炮伤。
大花老鸦嘴植株粗壮,覆盖面大,花大而繁密,朵朵成串下垂,花期较长,适合用于大型棚架、中层建筑、篱垣,也可用于城市堡坎、立交等。它不仅可迅速覆盖建筑物,形成绿色屏障,独特的花朵更可与周边环境交相辉映,在立体绿化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