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蒿

中文學名 山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brachyloba

別稱 岩蒿、駱駝蒿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亞綱 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目 桔梗目 Campanulales

科 菊科 Compositae

亞科 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屬 蒿屬 Artemisia

亞屬 蒿亞屬 Subgen. Artiemisia

種 山蒿

分布區域 東北、內蒙古、山西、河北、甘肅

族 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山蒿中藥材名。本品為菊科山蒿ArtemisiabrachylobaFranch.,以全草入藥。功能主治為:清熱燥濕,殺蟲排膿。主治偏頭痛,咽喉腫痛,風濕等症。[1]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或為小灌木狀。主根粗大,木質,垂直,常扭曲,有纖維狀的根皮;根狀莖粗壯,木質,直徑可達3—5厘米,有營養枝。莖多數,叢生,高30—60厘米,稍纖細,自基部分枝;莖、枝幼時被短絨毛,後漸脫落。葉面綠色無毛,背面被白色絨毛,基生葉卵形或寬卵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花期凋謝;莖下部與中部葉寬卵形或卵形,長2—4厘米,寬1.5—2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3—4枚,裂片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1.5厘米,再次羽狀全裂,每側具小裂片2—5枚,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長3—6(一8)毫米,寬0.3—1毫米,先端鈍,有小尖頭,邊反卷,葉柄長0.5—1.3厘米;上部葉羽狀全裂,裂片2—4枚;苞片葉3裂或不分裂,線形。頭狀花序卵球形或卵狀鐘形,直徑2.5—3.5毫米,具短梗或近無梗,略下傾,在分枝上密集或略稀疏,常排成短總狀花序或為穗狀花序,稀少單生於小枝的葉腋內,在莖上通常組成略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外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被灰白色短絨毛,邊緣狹膜質,中、內層總苞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邊緣寬膜質至全膜質,背面毛少至無毛;雌花10—15朵,花冠狹管狀,背面有疏腺點,檐部具2—3(一4)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甚長,先端2叉,叉端尖銳;兩性花20—25朵,花冠管狀,背面有腺點,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或有短尖頭,花柱略比花冠管長,先端2叉,叉端斜叉開或略外彎,有時中央數朵花不孕育,花柱亦縮短。瘦果卵圓形。花果期7—10月。[2]

產地分布

產內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寧夏及甘肅等省區;生於中、低海拔地區陽坡草地、礫質坡地、半荒漠草原、戈壁及岩石縫中,局部地區形成植物群落的優勢種。蒙古也有。

藥用價值

拼音Shān Hāo

別名岩蒿

來源菊科山蒿Artemisia brachyloba Franch.,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部東北、內蒙古、山西、河北、甘肅。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排膿。主治偏頭痛,咽喉腫痛,風濕等症。

用法用量膏0.5~1錢;炭1~3錢。

注意年老、體弱、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3]

蒿屬介紹

屬中文名:蒿屬

屬拼音名:haoshu

屬拉丁名:Artemisia

中國植物志:76(2):1

描 述:Artemisia L. 蒿屬,菊科,約350種以上廣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歐、亞、北美,少數種分布到非洲、南亞及中美洲等熱帶地區,我國(不包括分出的絹篙屬Seriphidium(Bess. )Poljak. 有170種以上,各地均產,其中如黃花蒿A.annua L,青蒿 A. apiacea Hance,茵陳蒿A. capillaris Thunb. 和艾A.argyi Levl. et Vant. 等均入藥,尤以艾的用途最廣,黃花蒿可治瘧疾,還可制酒餅。草本、亞灌木或小灌木,揉之常有香味;葉互生,常分裂;頭狀花序小,異性,盤狀,常彎垂,排成圓錐花序穗狀花序或總狀花序;花全部管狀;緣花雌性,1列,纖細,2-3齒裂;盤花兩性,結實或不孕;花序托裸露或有托毛;瘦果小,有溝紋,無冠毛。頭狀花序含同性花的種類已分出另立為絹蒿屬。[4]

參考來源

  1. 山蒿,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山蒿Artemisia brachyloba Franch.,植物通
  3. 山蒿,中醫世家
  4. 蒿屬Artemisia,植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