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蝰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蝰屬(學名:Daboia,俗稱「七步紅」、「鎖鏈蛇」)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屬,屬下有4種,而山蝰(D. russelii)為亞洲南部最常見一種毒蛇。
由於山蝰的分布範圍甚廣,因此被視為南亞區域最危險的蛇類之一,大部份遭蛇咬傷以及導致死亡的事件都與其有關[1]。
山蝰是印度著名四大毒蛇的其中一員,亦是引發印度境內幾乎所有人類遭蛇咬斃事故的元兇。此外,該屬的圓斑蝰也是台灣六大毒蛇之一。
特徵
山蝰最長能達166厘米,分布於陸地的山蝰普遍比海島上的山蝰為長。相較其它蝰蛇而言,山蝰的體格比較幼細。學者迪馬斯(Ditmars, 1937)曾撰寫一份報告,明確顯示一條「正常成年山蝰」的體型數據:山蝰頭部形狀扁平,呈三角形,與頸部有明顯分野。鼻端圓鈍,微向上翹,只有單片鼻鱗,鼻孔偏大;鼻鱗下緣碰到鼻尖,其鼻上鱗片呈彎月形,將鼻鱗與鼻尖鱗分開。其吻鱗的寬度則與吻鱗長度相等。
山蝰頭頂滿布零星細碎的不規則鱗片,眶上鱗為單片大片結構,形狀狹隘,由6至9片小鱗橫截開來。山蝰眼睛碩大,有黃色或金色的斑點,雙眼外眶各有10至15片眶鱗。另外,山蝰共有10至12片上唇鱗,當中第四及第五片明顯較為大片;有兩對頦鱗,前對較為巨大。顎骨上布有至少兩枚、至多五至六枚的尖牙,最前的一雙尖牙是頻密使用的,其它尖牙則屬於後備性質。山蝰的尖牙長度平均約有1.6厘米。
山蝰身型雖然較其它蝰蛇幼身,但體格仍屬於粗壯的,軀體的橫切面大致為圓形或管形。背鱗呈鮮明的龍骨形結構,為數約27至33片;腹鱗為數153至180片,肛鱗只有單片。山蝰尾部較短,大約只占全身的14%,成對的尾下鱗約有41至68片。山蝰的顏色以深黃色、棕色為基調,身上有三串縱向連貫的圓點斑紋。這些圓點以白色為主,外圍有黑線圍繞。背部圓斑約有23至30塊,圓斑間大多連貫而生,也有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分離。
棲息地
山蝰的出沒並不限制於任何環境,但似乎較傾向遠離密林地帶。山蝰常見於多草、多灌木的開放式地形,也會出沒於矮樹林及農地。山蝰最常棲息的地方是平原、沿岸低地與及山群,其所處海拔至高約限於2300至3000米。它們會避免於潮濕的環境中出沒。
另外,由於人類聚居的建築物容易滋養鼠類,這一點形成了對山蝰的吸引,令山蝰亦經常出沒於部份城市化地區;因此,一些在室外工作的人類可能會遭受山蝰的攻擊。不過,相較於眼鏡蛇及環蛇,山蝰並非屬於相當接近人類聚居地的一種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