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西面食」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 using HotCat
 
行 3: 行 3: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滇藏叶下珠</big>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山西面食</big> '''
  
 
|-
 
|-
  
 
|  
 
|  
[[File:123223.jp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151411&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20228%2F20120228153238-2034849871.jpg&type=1#simple_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v9151411.htm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File: 山西面食.jpg|缩略图|居中|[http://s9.rr.itc.cn/r/wapChange/201610_18_12/a2gjtp2749380953855.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5%B1%B1%E8%A5%BF%E9%9D%A2%E9%A3%9F&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9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行 19: 行 19:
  
 
|}
 
|}
 +
'''山西面食'''是汉族传统面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称为“世界面食之根”。[1]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
 +
=='''基本内容'''==
 +
 +
中文名:山西面食
 +
 +
烹饪方法:蒸、煎、烤、炒、烩
 +
 +
主要食材:高粱面、豆面、荞面
 +
 +
特色面食:[[刀削面]]、推窝窝
 +
 +
=='''山西面食天下绝'''==
 +
 +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 中国,中国面食在 山西。”
 +
 +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 小麦粉、[[高粱面]]、豆面、 荞面、 莜面做几十种,如 刀削面、 拉面、圪培面、推窝窝、 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 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 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 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 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 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
 +
=='''蒸制面食'''==
 +
 +
山西蒸制面食品种繁多,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馒头分为 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 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 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等。
 +
 +
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事物纪原》里说 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 泸水而发明的馒头,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品。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宋时馒头成为读书人经常食用的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了。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无论有馅无馅, 馒头一直担负的是祭供用处。一直到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了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在 山西,尤是晋南人,每顿饭都必有馒头下菜方才觉得肚子饱。
 +
 +
[[莜面栲栳]]是 山西晋北、 晋中、 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软筋适口、浓香不绝。
 +
 +
这在晋北的忻州、 定襄、 五台、 原平、 代县一带是家常饭。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成细若香头的小鱼,蒸好浇上汤菜食之。若是时间紧,来不及搓鱼,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同样令人垂涎。过去村里孩子玩饿了,取一个红面壳壳,在里边倒一点盐醋,滴一点食油,从边上掰一块蘸点盐醋吃,吃到最后,盐醋、壳壳来个一口香,老百姓叫“油盐蘸窝窝”。
 +
 +
稍梅的制作工艺很是复杂,中餐的好吃在于各种作料的配合千变万化,早放一刻,晚放一分都有不同味道。制作时将羊肉绞碎,放入盆内,加花椒粉、盐、白酱油、姜末、蒙子拌匀,再将西葫芦、韭菜切细放入,加麻油拌成羊肉馅。最难的是做皮,老师傅们说:“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包馅打花难”。做皮就是将面粉加盐和清水拌匀,揉透搓成条,摘成面剂子擀成片,用擀面杖把 面片压出花边,放入盆内盖上湿布,然后用每张面片裹上些许羊肉馅包成形似梅花的稍梅,上笼用大火蒸约15分钟可熟,取出即成,形似花瓣盛开的 雪梅,皮软馅鲜,无腥膻味。<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328736274394591&wfr=spider&for=pc   山西面食根本不是什么美食,只是主食,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牛奶聊情, 20-12-17</ref>稍梅难做,但味道好吃,皮子有薄又韧,馅料味美汁鲜。稍梅原来是 山西农村有钱人家用作喜庆筵席的点心,由于口音变异也叫为“烧麦”。现 在虽然满大街卖的都是稍梅,可是多半都是粗制滥造,皮子粘口不说,一咬满嘴油,想吃到地道的却再不容易了。
 +
 +
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的面塑。 山西面塑以上等的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山西民间面塑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花馍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又如,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 人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在 山西晋南 平原每当婴儿满月时,姥姥家都要蒸一种又圆又大、中间空心的花馍馍,俗称“囫囵”,妇女们把它用红包袱裹起来,一手提着囫囵礼馍,一手拉着小孩,来往于乡间小路,互赠于亲戚乡里之间,传递着浓厚的乡里乡情。
 +
 +
=='''煮制面食'''==
 +
 +
山西煮制面食品种丰富,制作多样,大体可分为五十余种,如细如发丝的 拉面,[[刀飞面舞殷削面]],游龙戏水的一根面等。制作方法有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几十种,所用原料除小麦面外,还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等,调料上自鸡、鸭、鱼肉、海洋,下至油、盐、酱、醋,不一而足,所以 山西面食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到 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尝到天天不重样的丰富美味的面食。
 +
 +
=='''参考文献'''==
 +
 +
{{Reflist}}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

於 2021年4月8日 (四) 16:32 的最新修訂

山西麵食

山西麵食是漢族傳統麵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稱為「世界麵食之根」。[1]以麵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

基本內容

中文名:山西麵食

烹飪方法:蒸、煎、烤、炒、燴

主要食材:高粱面、豆面、蕎面

特色麵食:刀削麵、推窩窩

山西麵食天下絕

俗話說,「世界麵食在 中國,中國麵食在 山西。」

山西麵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能用 小麥粉、高粱面、豆面、 蕎面、 莜麵做幾十種,如 刀削麵、 拉麵、圪培面、推窩窩、 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裡,更被做的花樣翻新,目不暇接,達到了一面百樣,一面百味的境界。據查,麵食在 山西按照製作工藝來講,可分為蒸製 麵食、煮製麵食、烹製麵食三大類,有據可查的麵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其中尤以 刀削麵名揚海內外,被譽為 中國著名的五大麵食之一。其他如大 拉麵、刀撥面、撥魚、剔尖、河撈、貓耳朵、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名目繁多,讓人目不暇接。

蒸製麵食

山西蒸製麵食品種繁多,玉米面窩窩是過去最普通的主食。晉南晉中一帶產麥區則多吃饅頭。饅頭分為 花卷、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面饃等。雜糧蒸食有晉北晉中呂梁的 莜麵烤佬佬;忻州五台 原平的高粱面魚魚,另外還有包子、稍梅等等。

饅頭是我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無餡的白饅頭,一種是有餡的花色饅頭,又稱作包子。《事物紀原》里說 諸葛亮為了代替人頭祭 瀘水而發明的饅頭,饅頭開始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品。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宋時饅頭成為讀書人經常食用的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了。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無論有餡無餡, 饅頭一直擔負的是祭供用處。一直到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了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饅頭之稱謂,今天仍很混亂。如北方之無餡者,有稱作「饃」、「卷子」,也有稱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餡者,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饅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用發酵麵粉為主料入籠蒸製而成。饅頭製作簡單、攜帶方便,鬆軟可口,還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在 山西,尤是晉南人,每頓飯都必有饅頭下菜方才覺得肚子飽。

莜麵栲栳是 山西晉北、 晉中、 呂梁一帶家庭主婦的拿手戲。她們將一大塊熱水和好的麵團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

這在晉北的忻州、 定襄、 五台、 原平、 代縣一帶是家常飯。主婦們將和好的面擠成棗樣大小的劑子,兩手同時從大案兩頭搓起,成細若香頭的小魚,蒸好澆上湯菜食之。若是時間緊,來不及搓魚,便捏成很薄的紅面殼殼。要麼掰成塊加菜拌食、要麼切條,用雞蛋、酸菜炒食,同樣令人垂涎。過去村里孩子玩餓了,取一個紅面殼殼,在裡邊倒一點鹽醋,滴一點食油,從邊上掰一塊蘸點鹽醋吃,吃到最後,鹽醋、殼殼來個一口香,老百姓叫「油鹽蘸窩窩」。

稍梅的製作工藝很是複雜,中餐的好吃在於各種作料的配合千變萬化,早放一刻,晚放一分都有不同味道。製作時將羊肉絞碎,放入盆內,加花椒粉、鹽、白醬油、薑末、蒙子拌勻,再將西葫蘆、韭菜切細放入,加麻油拌成羊肉餡。最難的是做皮,老師傅們說:「稍梅好吃難和面,皮薄包餡打花難」。做皮就是將麵粉加鹽和清水拌勻,揉透搓成條,摘成面劑子擀成片,用擀麵杖把 面片壓出花邊,放入盆內蓋上濕布,然後用每張面片裹上些許羊肉餡包成形似梅花的稍梅,上籠用大火蒸約15分鐘可熟,取出即成,形似花瓣盛開的 雪梅,皮軟餡鮮,無腥膻味。[1]稍梅難做,但味道好吃,皮子有薄又韌,餡料味美汁鮮。稍梅原來是 山西農村有錢人家用作喜慶筵席的點心,由於口音變異也叫為「燒麥」。現 在雖然滿大街賣的都是稍梅,可是多半都是粗製濫造,皮子粘口不說,一咬滿嘴油,想吃到地道的卻再不容易了。

民間俗稱「面人」、「面羊」、「羊羔饃」、「花饃」等。用麵粉塑制諸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樣繁多的麵塑。 山西麵塑以上等的白面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具有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山西民間麵塑主要包括兩類:花饃和禮饃。花饃是配合歲時節令祭禮或上供的饃。如「棗山」在祭祀神靈之中,還寓意「早生貴子」。又如,用於清明節的「飛燕」花饃,既是掃墳祭禮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飛來,陽光明媚。禮饃,則是伴隨誕生、婚嫁、壽筵、喪葬等 人生儀禮而製作的饋贈物品。在 山西晉南 平原每當嬰兒滿月時,姥姥家都要蒸一種又圓又大、中間空心的花饃饃,俗稱「囫圇」,婦女們把它用紅包袱裹起來,一手提着囫圇禮饃,一手拉着小孩,來往於鄉間小路,互贈於親戚鄉里之間,傳遞着濃厚的鄉里鄉情。

煮製麵食

山西煮製麵食品種豐富,製作多樣,大體可分為五十餘種,如細如髮絲的 拉麵,刀飛面舞殷削麵,游龍戲水的一根面等。製作方法有擀、拉、撥、削、壓、擦、揪、抿等幾十種,所用原料除小麥面外,還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蕎麥麵、莜麥面等,調料上自雞、鴨、魚肉、海洋,下至油、鹽、醬、醋,不一而足,所以 山西麵食有「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的歷史。到 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嘗到天天不重樣的豐富美味的麵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