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山豆根 (中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豆根 (中药)

山豆根,中药名。

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

其苦,寒;有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常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 山豆根
  • 别 称; 广豆根、苦豆根、山大豆根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豆目
  • 科; 豆科
  • 属; 槐树
  • 种; 越南槐
  • 分布区域; 广西、广东、江西等
  • 采收时间; 秋季采收
  • 用 量; 3~6g
  • 毒 性; 有毒

目录

1 入药部位

2 性味

3 归经

4 功效

5 主治

6 用法用量

7 使用注意

8 炮制方法

9 生理特性

10 产地

11 相关论述

12 附注

入药部位

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

性味

苦,寒;有毒。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主治

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3~6g。

使用注意

虚火喉痹及脾胃虚寒泄泻者禁服。

炮制方法

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不规则的类圆形厚片。外表皮棕色至棕褐色。切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生理特性

越南槐的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7~37.5px。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产地

分布于广西、广东、江西、四川等省。《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宜州、果州、以忠、万州者佳。”

相关论述

1《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2《本草图经》云:“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苗蔓 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疼不凋,八月采根用。”又曰:“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

3《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宜州、果州、以忠、万州者佳。”

4《本草求真》:“山豆根,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尔以除。”

5《本草经疏》:“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气,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凡痛必因于热,毒解热散,则痛 自止,疮肿自消。急黄,乃血热极所发,故必发热,热气上熏则发咳嗽。诸虫亦湿热所化,故悉主之,而多获奇效也。”

附注

山豆根所含生物碱成分是导致毒性的中药物质基础。如苦参碱、司巴丁。山豆根的毒性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以神经毒性反应的损害为最严重,亦可见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山豆根中毒多由服用剂量过大引起,一般在10g以上便容易引起中毒。中毒反应多在服药后5分钟至30分钟内出现。胃肠道反应是山豆根中毒最早出现的症状,大约在服药2小时左右出现恶心及频繁呕吐。神经系统毒性表现为头晕、呕吐、共济失调、语言不清,或有眼球震颤、视物模糊,甚至大汘淋漓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严重者有四肢发冷、血压下降、呼吸节律不齐等心血管系统症状。[1]

参考文献

  1. 中药古今研究:山豆根,神农追随者, 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