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鹨

中文学名: 山鹨
拉丁学名:Anthus sylvanus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鹡鸰科
属:鹨属
种: 山鹨
亚   种: 无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 1845
英文名称: Upland Pipit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山鹨[1](学名:Anthus sylvanu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体型较大,体长约17厘米,是一种羽毛主要是浓棕黄色而具褐色纵纹的鹨。眉纹白。似理氏鹨及田鹨但褐色较浓,下体纵纹范围较大,嘴较短而粗,后爪较短且叫声不同。尾羽窄而尖,小翼羽浅黄色。上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野外停栖时,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

主要栖息于1000-3000米的灌丛、草坡地带。以昆虫为主食。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留鸟)。

外形特征

山鹨上体棕色或棕褐色,从头顶至尾上覆羽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有一条窄而不明显的乳白色或棕白色眉纹,耳覆羽暗棕色。尾羽黑褐色具淡棕白色狭缘,中央一对尾羽甚为细尖、呈箭状,其余尾羽仅末端尖细、呈尖形,最外侧一对尾羽除基部呈黑褐色外,其余呈棕白色或褐白色,次一对外侧尾羽端部具棕白色或褐白色楔状斑,第三对外侧尾羽仅端具小的白斑。两翅黑褐色具窄的褐白色羽缘,中覆羽、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外侧具较宽的棕褐色羽缘。下体棕白或褐白色微沾灰色,除喉和下腹中央无纵纹外,其余均具黑褐色纵纹,其中胸、腹纵纹较细窄,像发丝一样,而体侧纵纹则较宽阔粗著,腋羽淡黄色,后爪明显弯曲,长度约10毫米。

虹膜褐色,嘴暗褐色,下嘴基部较淡,脚、爪淡肉色[2]

生活习性

迁徙:山鹨通常不迁徙,为留鸟,部分作巢后期游荡或垂直迁徙。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亦集群。多在地上快速奔跑觅食,遇有干扰则飞至树上,有时也站在树上鸣叫。

食性:食物主要为有鞘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及膜翅目昆虫,兼食一些植物性种子。冬季喜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

叫声:似麻雀高音叫声,于地面作叫;有悠远的鸣声weeeee tch weeeee tch,更似鹀而不似鹨。

栖身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2500米的山地林缘、灌丛、草地、岩石草坡和农田地带,尤其喜欢峻峭的山坡草地、灌丛和岩石。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5 - 8月份,通常营巢于林缘及林间空地,河边或湖畔草地上,也在沼泽或水域附近草地和农田地边营巢。巢多置于草丛旁或草丛中地上凹坑内,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垫以兽毛、羽毛、枯草叶、枯草茎。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每窝产卵4-5枚,卵灰绿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亲鸟15天左右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从巴基斯坦的西北部和北部(可能从阿富汗东部),东至喜马拉雅山至少到尼泊尔东部,并进入中国南部和东南部;亦进入缅甸北部和东北部。

中国分布:分布于中国四川(峨边、宜宾、康定、西昌),云南(西部、东南部),广西(瑶山),江西,浙江(杭州),福建(福州),广东。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视频

草地鹨叫声,山鹨叫声,坡雕叫声,极品神音欣赏!

参考资料

  1. 山鹨(附图),鸟类_百问中文,2017-01-30
  2. 山鹨的外形特征,鸟纲 行者物语网,2015-1-21
  3.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