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岡崎令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岡崎令治
岡崎 令治(おかざき れいじ)

出生 (1930-10-08)1930年10月8日(逝世)
大日本帝國廣島縣
逝世 1975年8月1日(1975-08-01)(44歲)
国籍 日本
母校 名古屋大學
知名于 發現岡崎片段
配偶 岡崎恒子
科学生涯
研究領域 分子生物學
机构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史丹佛大學
名古屋大學
博士導師 山田常雄
其他学术顾问 阿瑟·科恩伯格

岡崎令治(日語:岡崎 令治/おかざき れいじ Okazaki Reiji,1930年10月8日-1975年8月1日),日本分子生物學家,曾任職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史丹佛大學以及名古屋大學。

岡崎教授是享譽世界的分子生物學先驅,生前被認為必將獲得諾貝爾獎,惟英年早逝未能如願。

生平成就

1930年10月8日,岡崎令治出生於日本廣島。當他就讀廣島高等師範附屬中學(現·廣島大學附屬中學・高中)二年級時,親歷了廣島原爆,身體淋到原爆後的「黑雨」,種下早逝的病因。其後,他陸續就讀岩國中學、舊制第五高等學校(現·熊本大學校園),1953年從名古屋大學理學部生物學科畢業。投入發育生物學學者山田常雄門下,進行組織形成研究。

1960年赴美,至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阿瑟·科恩伯格(195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研究室作博士後研究,其後轉至史丹佛大學。1963年返日,擔任名古屋大學理學部鈴木旺教授講座的助教授。

1966年,發現DNA合成前體的短片段「岡崎片段」,並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的《Sci USA》、冷泉港實驗室的研討會上發表,轟動全球學界。1967年升任名大教授。1972年發現連接岡崎片段之間的RNA,從而完成DNA的不連續合成的模型。

1975年,由於廣島原爆誘發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岡崎在訪美途中去世,享年44歲。其研究事業由妻子岡崎恆子(名大教授)賡續。

在教科書中,岡崎片段被譽為「日本分子生物學的金字塔」。

岡崎恆子&令治獎

為紀念岡崎夫婦的貢獻,名古屋大學理學部於2015年首度頒發「岡崎恆子&令治獎」(Tsuneko & Reiji Okazaki Award)。獲獎人為哈佛大學暨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博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