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滨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岩滨鹬 |
中文学名:岩滨鹬 |
岩滨鹬
虹膜: 暗褐色。
嘴: 黄色,端灰;脚: 黄色。
迷鸟: 台湾。 [1]
=形态特征
夏羽头顶黑褐色,羽缘栗色。眉纹白色,但较短。耳羽后部具黑色斑。其余头侧白色,微具黑色纵纹。肩、背和三级飞羽黑褐色,具栗色和淡皮黄包羽缘。翅上覆羽灰褐色或灰包,羽缘白色。飞羽黑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侧羽缘白色,翅上大覆羽尖端白色,共同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色翅带。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两侧具窄的白色边。尾黑色。颏白色。上胸缀有淡皮黄色和具褐色纵纹。下脚有大的黑褐色斑点,常常融合为大的黑色斑块。腹和两胁白色,具黑色纵纹,尤以两胁较明显。[2]
生态习性
喜群栖,与翻石鹬及其他涉禽混群。在岩石上缓慢移动,或在泥滩或苔原上行走,以视觉寻找食物。
鸣声: 短促的whit或tweet声,进食鸟群发出吱吱低声。
栖息环境
冬季栖于沿海裸岩,或至沙滩和多岩石的海岸,在长满苔藓的苔原上筑巢。[3]
生长繁殖
繁殖期6—7月,雄鸟用扇动的翅膀,发出颤音般的叫声,绕著大圈飞行,保卫领地。营巢于岩石海岸地区苔藓地上凹坑内。产卵每窝通常4枚,橄榄色至浅黄色,上面有棕色斑点;雌雄鸟轮流孵卵,约20天孵化。幼鸟雄性照料,孵化后几个小时内即离巢自己觅食。第一次飞行的年龄大概在3周左右。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岛;越冬于美国西部沿海,定期至日本。 分布状况:中国大陆的记录甚少,春季在北戴河(河北)过境时有记录。偶见于台湾西部沿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