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岩穴千里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岩穴千里光,中文学名岩穴藤菊,拉丁学名(Cissampelopsis spelaeicola),是菊科藤菊属下的一个种。产于中国云贵地区。攀援于石灰岩地区的混交林中乔木及灌木上,适应海拔660-2000米。茎叶可入药。有3个异种。[1]

形态特征

大藤状草本或亚灌木,长5米或更长;茎老时变木质,初时被白色蛛丝状绒毛,后或多或少脱毛。叶卵形或宽卵形,长4-11厘米,宽4-8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具小尖,基部心形,边缘具波状细齿,纸质,上面绿色,初时疏生蛛丝状毛,后脱落,下面被黄白色蛛丝状绒毛,基生掌状3-5出脉;叶柄粗,长3-6厘米,被密绒毛,基部明显增粗,旋卷;上部及在花序上叶较小,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至楔形。头状花序盘状,多数,通常7-10个排成顶生或上部腋生复伞房花序;花序分枝叉状,被密绒毛;花序梗短,长3-5毫米,密生绒毛,通常具基生苞片,苞片线形或卵形,长2-4毫米。总苞圆柱形,长6-7毫米,宽2.5-4毫米,具外层苞片,苞片6-8,线形,不等长,被密绒毛;总苞片8,线状长圆形,宽1.5-2毫米,顶端尖三角形,被短柔毛,草质,具宽干膜质边缘,外面被密绒毛。小花15-17,全部管状,花冠白色,长9-10毫米,管部长4毫米,檐部狭漏斗形;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8毫米,顶端尖。花药长约4毫米;花药尾部短于颈部的2倍;附片长圆状披针形,颈部向基部略扩大;花柱分枝长3-3.5毫米,具流苏状较长的乳头状毛,顶部束毛粗,明显长于侧生毛。瘦果圆柱形,长5毫米,无毛;冠毛白色或污白色,长约9毫米。花期11-12月。

药用信息

【药名】:岩穴千里光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岩穴千里光的茎、叶。

【功效】:息风止痉、散瘀通络。

【主治】:用于小儿惊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性味归经】:甘,平。入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

【别 名】:芦山藤(《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相关药材】糙叶千里光、滇南千里光、新疆千里光、峨眉千里光、钝叶千里光、欧洲千里光、秃果千里光、长更千里光、千里光

同组异种

所属组别:藤菊组

革叶藤菊 Cissampelopsis corifolia

腺毛藤菊 Cissampelopsis glandulosa

岩穴藤菊 Cissampelopsis spelaeicola

藤菊 Cissampelopsis volubilis

生长环境

常攀援于混交林中乔木及灌木上,石灰岩地区常见,海拔660-2000米。

分布范围

国内产地:四川(盐源)、贵州(黄果树、荔波)、云南(蒙自、砚山、平边、麻栗坡、西畴、广南)、广西(友谊关)。

标本产地:贵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