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陀 (虎耳草科鬼灯檠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岩陀 (虎耳草科鬼灯檠属植物) |
岩陀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
根茎粗大呈块状,斜生或近于横生,折断面白色。茎略带紫红色。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岩陀
- 拉丁学名:RodgersiasambucifoliaHemsl
- 别称:毛青红、九叶岩陀、毛七、毛头三七、血三七 二名法 西南鬼灯檠
- 界:植物界
- 科:虎耳草科
- 属:鬼灯檠属
- 分布区域: 海拔1800-3600m的山坡林下、灌丛、草甸或石隙
形态特征
岩陀多年生草本,高80-120cm。根茎粗大呈块状,折断面白色。茎直立,略带紫红色,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10-28cm,仅基部与叶着生处具褐色长柔毛;
基生叶较大,1-4片;小叶5-9片,侧生小叶对生或3-4小叶呈轮生状,小叶倒卵形、长圆形至披针形,长5.6-20cm,宽1.7-9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重锯齿,上面被糙伏毛,背面沿脉被柔毛。聚伞花序圆锥状,顶生,长13-38cm;花序分枝长5.3-12cm;花序轴与花梗密被膜片状毛;萼片5,卵状三角形白色,腹面无毛,背面疏生黄褐色膜片状毛;无花瓣;雄蕊10,心皮2,下部合生,子房半下位。花柱2。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800-3600m的山坡林下、灌丛、草甸或石隙。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南及湖北等地。
主要价值
来源:虎耳草科鬼灯檠属植物西南鬼灯檠RodgersiasambucifoliaHemsl.,以根状茎及根入药。秋冬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苦、涩,凉。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调经止痛。用于肠炎,痢疾,痛经,月经过多,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研粉撒敷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用价值
活血调经、祛风湿、收敛止泻。主治跌打损伤、骨折、月经不调、风湿
性关节炎、刀伤出血。
中医附方
1.《贵州草药》:行气,活血调经。治劳伤咳嗽、疼痛,跌打疼痛,月经不调。
2.《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收敛,祛风湿,止痛。治刀伤出血,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腹泻。
选方
①治劳伤疼痛:野黄姜、紫金连各五钱,见血飞、三角风各-两,大血藤一两五钱,小血藤、矮陀陀各二两。泡酒三斤,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两。(《贵州草药》)
②治月经不调:野黄姜、益母草各五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③治刀伤出血:岩陀,研细粉,撒伤口。(《云南中草药选》)[1]
参考文献
- ↑ 植物小百科:关于岩陀你不得不知道的知识!,小度讲植物, 1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