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岸底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岸底遗址位于武功县游风镇岸底村北漆水河台地上,与扶风县隔漆水河相望,遗址总面积约 2.1 万平方米,发掘清理的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陶窑及墓葬。

中文名 岸底遗址

位 置武功县游风镇岸底村北漆水河台

总面积约 2.1 万平方米

内 容 房址、灰坑、陶窑

简介

遗物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两大类。1957年文物普查时登记在册,属新石器时代仰韶,庙底沟,龙山文化。1983年、1992年宝鸡市考古队,省考古研究所均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取得了丰富的考古资料,为周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力的实物依据。1981年由武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 年该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文物

199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系联合发掘了400平方米 。1994 年和 2003 年该遗址曾先后出土一批重要文物[1] 。岸底遗址发掘清理的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陶窑及墓葬。遗物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两大类。早期生活用具有陶器,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均以红褐色为主,也有少量的灰褐陶、灰陶和桔红陶。绳纹以粗疏散乱的麦粒状绳纹为主,印纹中全为方格纹;划纹为网格状,附加堆纹极为盛行,另还有弦纹、旋纹。器形有鬲、盆、尊、罐、簋、豆、瓮等。生产工具有石斧、骨锥、纺轮等。中期生活用具中,陶器仍以红褐陶为主,灰褐陶、灰陶占相当大的比例。麦粒状绳纹有所减少,粗绳纹数量增加。新出现了方格乳钉纹、叶脉纹、窝旋纹。器形新出现了直口罐、分裆瓿。骨器有骨针两枚,通体打磨光滑,残长7厘米以上。生产工具包括石铲、刀、镰、凿、坠;骨锥、矛和陶拍、纺轮等。另外还出土了卜骨,为牛肩胛骨作成,有钻、灼,无凿。钻孔背面有兆纹。晚期:生活用具中,陶器以灰陶为主,红褐、灰褐陶极少。绳纹以粗绳纹为主,印纹、方格纹、弦纹、附加堆纹较少见,出现重菱乳钉纹。器形新出现了夹砂罐、三足瓮。生产工具有石矛、骨铲、锥、陶拍、纺轮等。另外,还有骨饰、蚌泡等遗物。

发掘意义

岸底遗址早期相当于殷墟一期,上限可能还要早些。中期相当于殷墟二、三期。对先周文化的分期有积极意义。下限可至西周初期。遗址出土了较多的不同种类的陶器,夹砂粗陶缸、夹砂罐、直口罐、三足瓮等在其它遗址中较为少见,进一步丰富了先周文化的内涵,为先周文化陶器序列的建立提供了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