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舞花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峨眉舞花姜 |
中文学名:峨眉舞花姜 拉丁学名:Globba emeiensisZ. Y. Zhu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芭蕉目 科:姜科 属:舞花姜属 |
峨眉舞花姜(学名:Globba emeiensisZ. Y. Zhu)是姜科、舞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可达1.2米,叶片10-21枚,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两面仅脉上被疏柔毛或变无毛,叶柄被长柔毛;叶舌密被柔毛;叶鞘被疏柔毛。花序轴从茎先端抽出,具疏柔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基部的苞片黄白色,膜质,花序分枝上的小苞片内具有珠芽;珠芽圆柱形,花黄色;花萼钟状,紫色或淡黄色,花冠弯曲,裂片宽卵形,侧生退化雄蕊,唇瓣长圆状倒披针形,花丝常弯向唇瓣,橙黄色,花药卵形或椭圆形,萌果椭圆形或矩圆状卵形,表皮皱缩呈扰状凸起;种子近圆形,紫红色,具柔毛,包被于条状撕裂的假种皮内。6-9月开花;7-10月结果。
- 分布于中国四川,峨眉山:。模式标本采自峨眉山。
峨眉舞花姜民间用全株入药,具有发汗解表、止痛、通经等作用。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 峨眉舞花姜
- 拉丁学名:Globba emeiensisZ. Y. Zhu
- 界: 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芭蕉目
- 科:姜科
- 亚 科:姜亚科
- 族:舞花姜族
- 属:舞花姜属
- 种: 峨眉舞花姜
命名者及年代 Z. Y. Zhu,1984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高0.8-1.2米,粗5-10毫米。叶片10-21枚,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长尾状,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两面仅脉上被疏柔毛或变无毛,叶柄长约5毫米,被长柔毛;叶舌长5毫米或更短,密被柔毛;叶鞘被疏柔毛。 花序轴从茎先端抽出,具疏柔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长20-45厘米,分枝长0.5-2厘米,具1-3花,基部的苞片黄白色,膜质,早落;花序分枝上的小苞片内具有珠芽;珠芽圆柱形,长1-3(-5)厘米,直径2-4(-5)毫米,具3-5节,节上具有鳞片及芽。花黄色;花萼钟状,紫色或淡黄色,长4-5毫米,先端3齿裂;花冠筒长12厘米,弯曲,裂片宽卵形,长4-6毫米,黄色,常反折;侧生退化雄蕊线状披针形,长7-12毫米,宽2毫米,黄色,先端急尖,唇瓣长圆状倒披针形,长1-15(-2)厘米,宽4-5毫米,反折,黄色,先端2浅裂;花丝长1.2-2.5厘米,常弯向唇瓣,橙黄色,花药长3-4毫米,卵形或椭圆形,黄色,两侧无翅。 萌果椭圆形或矩圆状卵形,长1-2(-3)厘米,粗8-12(-15)毫米,表皮皱缩呈扰状凸起;种子近圆形,紫红色,具柔毛,包被于条状撕裂的假种皮内。花期6-9月;果期7-10月。
近种区别
该种与舞花姜接近,但该种的圆锥花序、侧生退化雄蕊及唇瓣均较长,唇瓣矩圆状倒披针形,珠芽圆柱形,长1-3(-5)厘米,粗2-4(-6)毫米,具3-5节,节上具有鳞片及芽,果皮皱缩呈沈状凸起而不同。 舞花姜的蒴果无疣状凸起。倒是浙赣舞花姜和峨眉舞花姜更像一些,其蒴果也有疣状凸起。两者不同点在于:浙赣舞花姜的叶近无柄;珠芽椭圆形或卵形,近无毛,直接在植株上发芽;唇瓣长圆形,反折并在中间形成一个“飞机跑道状”的结构,中间有纵向凹沟,蒴果近球形,径约8-10毫米。[1]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黔江、南川、合江、叙水、珙县、长宁、高县、宜宾、屏山、米易、雷波、沐川、乐山、峨眉、灌县等地,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林地沟边、荒坡、路旁阴湿地。 模式标本采自峨眉山。
生长习性
喜温、喜光,在散射光下生长良好。高温仍能生长,但长势缓慢,且生长发育不良。耐寒力较差。[2]
主要价值
在沐川县,民间用全株入药 ,具有发汗解表、止痛、通经、开胃等功效。此外,花形奇特,花色艳丽,花姿优美,引人喜爱,可供观赏。
参考文献
- ↑ 峨眉山行记(二)峨眉舞花姜——静停湖心的金黄天鹅,百度
- ↑ 峨眉舞花姜,新浪微博, 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