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寿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崇寿寺 |
中文名称;崇寿寺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城市 始建;北魏 意义;第一所在村镇上修建的寺庙 |
崇寿寺,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西郜村东端。始建于北魏,唐开元七年(719年)予以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称今名。宋宣和元年(1119年)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山门内为天王殿,两侧有钟鼓二楼,中为释迦殿,东西配殿奉地藏、观音及十八罗汉,最后为雷音殿。崇寿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19所寺庙。
历史沿革
在晋城市北18公里西郜村东端。始建于北魏,唐开元七年(719年)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称今名。宣和元年(1119年)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山门内为天王殿,两侧有钟鼓二楼,中为释迦殿,东西配殿奉地藏、观音及十八罗汉,最后为雷音殿。殿旁东西各有小院一区,东为菩萨院,有三大士殿;西为关圣院,有关帝殿。释迦殿为宋代遗构,殿身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格下斗拱古朴,前檐石柱有宋宣和年间(1119―1125)题记,门额石上有金正隆年间(1156―1161)刻字。
建筑结构
现存建筑的山门建于一石砌高台之上,门前有数十级石砌台阶。登山门入前院,正北为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中为释迦殿,东西配殿奉地藏菩萨、罗汉。最后为雷音殿,殿旁东西各有一小院,东为菩萨院,有三大士殿;西为关圣院,有关帝殿。释迦殿为宋代遗构,殿面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檐下斗拱,前檐石柱有"宋宣和"题记,门额石上有金正隆间刻字。
寺内有唐代八角形石幢两座,通高4米,须弥座上雕宝装莲瓣及石狮,幢身刻陀罗尼经,宝盖为璎珞花纹,搂刻精细。寺内后院还保存有北魏造像碑1通,雕屋形龛及一佛二菩萨;另有宋、金以来石碑12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主要景观
现存建筑,山门建于一石砌高台之上,门前有数十级石砌台阶。登山门入前院,正北为天王殿,两侧各有掖门,掖门两旁计有明代石雕狮子四只。与天王殿、掖门平行,东西为钏鼓二楼,从掖门入中院,正北为释迦殿,建于宋宣和已亥年(1119年)。东西配殿为地藏殿、罗汉殿,院中有唐代八角形石经幢两座,每座均高四米,幢身刻陀罗尼经。由释伽殿两侧入后院,后殿为雷音殿,面阔五间。[1]
释伽殿为宋金建筑,前檐石柱上有宁宣和已亥(1119年)题记,门额石上有正隆庚戌(1130年)题记。殿身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呈方瑚,单檐歇山顶,顶复布瓦,檐柱有侧角生起。檐下斗排列疏朗,柱头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补间无斗,仅在柱头枋位置隐刻一斗三升,整体保存情况尚好。该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间檐下存元至正二年(1342年) 匾额一块。现存乃明代建筑,但留有多处元代风格,后院东西各有偏院。东偏院为菩萨院,正殿原供奉三大士(观音、文殊、普贤)。南殿为石佛殿,用砖砌成墙 龛,龛内立造像碑两幢,一为北魏,一为唐代。西偏院为关圣院,正殿为关帝殿,原供奉关羽。南为马厅,原塑二马。全寺共存宋金以来碑刻十二通,是研究寺史沿 革的重要资料。
文物保护
2019年10月,崇寿寺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唯一】泽州县巴公镇西郜村崇寿寺 , 美篇 201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