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崇禎曆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崇禎曆書

《崇禎曆書》是一部中國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從明代(公元1《崇禎曆書》包括46種,137卷,全書分節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關於曆法的,後者是關於天文學理論、天文數學、天文儀器的。書中大量引進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明確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介紹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在坐標系方面介紹了黃道坐標系。

此書編就後,因反對派的干擾與明代晚期的戰亂,並沒有得到頒行,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早期湯若望對《崇禎曆書》進行了刪改、壓縮,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並進呈清政府後,才被採用,並改名《時憲歷》,正式頒行。 368年~公元1644年)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到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歷時5年。

《崇禎曆書》共包括四十六種著作,根據內容可分為節次六目:日躔(推算太陽位置)、恆星(恆星位置數據)、月離(推算月亮位置)、日月交會(日月食推算)、五緯星(五大行星運動情況)、五星交會(五大行星的相對位置變化)。按各卷的性質和作用,又可分為基本五目:法原(天文曆法的有關理論)、法數(天文數學用表)、法算(天文曆法推算中使用的數學方法)、法器(天文儀器)、會通(中國和西方使用的有關單位換算表)。其中法原部分是《崇禎曆書》的核心部分,共四十卷,約占全書的三分之一。這體現了徐光啟將曆法的推算建立在對先進的天文學知識的了解的基礎上的指導思想,利用先進的數學方法和精確的天文數據表進行精密的曆法推算。《崇禎曆書》編成後由於種種原因,直到明末也未能用來編寫曆書。清初,西方傳教土湯若望將其刪改為一百零三卷(另有一百零四卷、一百卷、九十七卷、九十卷本),並將其改名為《西洋新法曆書》,進呈給清政府,得到了採用。清政府將其稱為《時憲歷》,頒布施行。 '《崇禎曆書》是我國最早吸收西方先進天文學知識對中國傳統曆法進行改革的大型學術著作。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天文學知識,形成了對中國已相對落後的傳統天文學的衝擊,使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從此走上了一條吸收和融合西方天文學為主的新路,對推動中國天文學向近代模式發展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崇禎曆書》中詳細介紹了西方托勒密和第谷的宇宙體系,對哥白尼的日心體系雖也曾提及,但卻認為只有第谷體系才是正確的。這是一種介於哥白尼日心體系和托勒密地心體系之間的折衷學說,它雖然仍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和恆星均是繞地球旋轉的,但卻認為五大行星是繞太陽旋轉的,這就比中國傳統的地心體系或當時已在中國得到傳播的托勒密地心體系要相對進步一些。《崇禎曆書》'粗體文字中的天文用表均以第谷體系為基礎進行編算。也引用了大量第谷的觀測資料,其對日、月、五大行星視運動的描述採用了本輪、均輪一整套小輪系統來解決,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日月的遲疾和五星的順逆留合等現象。在計算中使用了幾何學,從而使中國曆法從傳統的代數學體系向西方經典的幾何學體系靠攏。它還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引進了明確的地球和有關地理經緯度的概念,這樣使日食、月食見食情況的推算進了一大步。在推算的手段上,引進了當時西方較為成熟的球面三角和平面三角術。《崇禎曆書》中專門敘述到球面三角、平面三角、西洋籌算、比例規等西方數學的著作就有約二十卷,構成了其中的法算部分。這就為曆法的精確推算提供了可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