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崔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崔挺(445-503年),字双根,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北魏时期官员,濮阳太守崔郁之子。

  • 幼年居丧,尽全礼节。 [1]务精学业,读书广泛。举秀才出身,拜中书博士,历任中书侍郎、登闻令、典属国下大夫,出任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等。
  • 景明四年(503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追赠辅国将军、幽州都督,谥号为景。[2]

基本信息

姓名    崔挺  
字号    字双根      
民族    汉族     
官职    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  
追赠    辅国将军、幽州都督     
谥号    景     
出生地   博陵安平
出生时间  445年   
去世时间   503年 
所处时代   北魏   
主要成就   光州刺史 辅国将军 幽州刺史    

人物生平

受人钦佩

  • 崔挺的六世祖崔赞,曹魏尚书仆射。五世祖崔洪,晋代吏部尚书。父亲崔郁,濮阳太守。[3]
  • 崔挺幼年居丧尽全礼节。少年务精学业,读书广泛,推赞别人爱惜人士,州县乡间的人都与他亲近。崔挺每年四时都写信给乡人父老,致以问候,措辞亲切,辞意周全,得到他书信的人都觉得很荣耀。一家之中祖孙三代同居,家中礼让有度。后来频遭饥荒,家中才开始渐渐分出,崔挺与弟弟崔振互相推让田产房产等旧资,崔挺只守着祖坟的祭田而已。家中徒有四壁,兄弟却感情融洽,都手不释卷。当时米谷昂贵,乡里百姓如有人给他们送些东西来,崔挺也是推辞再三方才接受,接受之后,仍是分发给贫困人家,自己没留下什么,于是乡间里人更钦佩他们的品质。[1] 

朝廷器重

  • 后被州县推举为秀才,崔挺射策中了好名次,朝廷拜他为中书博士,转任中书侍郎。因为他工于书法,受朝廷之命在长安书写文明太后父亲燕宣王冯朗碑,朝廷赐他爵号为泰昌县子。转任登闻令,迁任典属国下大夫。因他参加讨论国家律令修改,朝廷赐给他布帛八百匹、谷八百担、牛马各二头。尚书李冲很器重他。孝文帝元宏以崔挺的女儿为嫔妃。太和十八年(494年),大将军、宋王刘昶南镇彭城,朝廷下诏让他为假立义将军,任刘昶幕府长史,因为生病他辞官不赴,于是朝廷又让王肃为其长史。朝廷对崔挺的器重也由此可见。[4]

政绩突出

  • 后来,崔挺又被朝廷提拔为昭武将军、光州刺史,他到州之后,威恩并举,州郡之内,民风大为好转。太和十九年(495年),皇驾幸临兖州,召请崔挺赴赶行宫。等到见了孝文帝,礼遇优厚。孝文帝又问崔挺治边策略,又问到文章之事。孝文帝很高兴,对崔挺说:“自与卿分别以来,转眼过了两年,我所写的东西,已结成一集,今天送给你一个副本,你可以不时看看。”又对侍奉之臣说:“拥有兵权的人如果都是这样,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崔挺又还归任光州刺史。
  • 当时朝廷送往边地的罪犯有不少逃跑的,于是朝廷立下重条,如有一名罪犯逃走了,罪犯全家充作劳役。崔挺看到这种情况,上书朝廷,认为《周书》中说父子一人犯罪,对方都不受牵连。天下善人少,恶人多,是由一人犯罪,殃及一门所致。司马牛受到桓魋之罚,柳下惠受到盗跖之诛,岂不是很悲哀吗!崔挺上表的辞意文雅肯切,高祖接受了他的意见。在此以前,州中缺少铁原料,所需铁工具都须到别的州去买,崔挺上表请朝廷恢复掌铁官员,以便公家私人都有个凭赖。各州中正官员,主要负责论评人士,孝文帝准备辨明国家中各氏族的情况,但仍需查访定夺,于是遥授崔挺任本州大中正。[5]

廉洁耿直

  • 宣武帝元恪即位后,崔挺屡屡上表请求回到京城。景明初年,他的要求得到同意,州中男女,不分老幼全都流着眼泪追随他的车马,纷纷献上绫罗绸缎之类的东西,崔挺全都不肯接受。
  • 散骑常侍赵脩受到宣武帝的宠幸,崔挺虽然与他同乡,从未登门造访。北海王元详任司徒、录尚书事,任崔挺为司马,崔挺坚决辞任,但仍推脱不掉。人们都感叹他这一点没做好,但崔挺却泰然处之。后来元详主持考选官员的工作,众人竞相称说考第之事,以求元详提拔官职,崔挺始终不说一个字。元详说:“崔光州你的考级并没有上升,你也应该递上一份东西,我理应为你申请。连蘧伯玉都以独做君子为耻,你为何默不作声?”崔挺回答说:“官阶品级是皇皇圣朝的大事情,考查官吏政绩也是国家恒久法典。下官我虽然惭比古代圣贤不夸自己的美德,但对于不顾脸面,自夸求升的人,我认为是件不光荣的事情。”元详大为嘉许赞叹。自从崔挺当了他府中司马,元详从未直呼其名,常常称他的州号,以表示优待之礼。
  • 景明四年(503年),崔挺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同年冬,朝廷赠他为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号为景。光州官吏中是他老部下的,听到噩耗,无人不悲悼怀念他,大家一起铸起一尊八尺高的铜像,立在城东广因寺中,立起八关斋,追奉冥福,崔挺遗爱如此厚重。[1] 

人物评价

  • 魏收《魏书》:①“崔挺兄弟,风操高亮,怀文抱质,历事著称,见重于朝野,继世承家,门族并著,盖所谓彼有人焉。”;②“幼居丧尽礼。少敦学业,多所览究,推人爱士,州闾亲附焉。”;③“初,崔光之在贫贱也,挺赡遗衣食,常亲敬焉。又识邢峦、宋弁于童稚之中,并谓终当远致。世称其知人。历官二十余年,家资不益,食不重味,室无绮罗,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旧故多有赠赗,诸子推挺素心,一无所受。”[6]
  • 李延寿《北史》:①“挺兄弟风操高亮,怀文抱质,历事著闻,见重朝野,继世承家,门族并著,市朝可变,人焉不绝。”;②“挺幼孤,居丧尽礼,少敦学。” [7]

人物轶事

  • 崔挺在地方任职时,掖县有个人,年过九十,脚踏板舆来到州治。自称少时曾经充任林邑吏卒,得到一块美玉,四寸见方,很有光彩,自己把它藏在海岛,至今已有将近六十年了。今天欣逢清明之治,自己愿意把它奉献官府。崔挺说:“我虽然德不比古人,还是不能以此玉为宝。”崔挺派船随他去取,这块宝石果然光彩照人。崔挺不肯接受,上表把玉送到京城。[8]

史书记载

  • 《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6]
  • 《北史·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7]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挺幼居丧尽礼。少敦学业,多所览究,推人爱士,州闾亲附焉。每四时与乡人父老书相存慰,辞旨款备,得者荣之。三世同居,门有礼让。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释卷。时谷籴踊贵,乡人或有赡者,遗挺,辞让而受,仍亦散之贫困,不为畜积,故乡邑更钦叹焉。
  2. 《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四年卒,时年五十九。其年冬,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景。光州故吏闻凶问,莫不悲感,共铸八尺铜像于城东广因寺,起八关斋,追奉冥福,其遗爱若此。
  3. 《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也。六世祖赞,魏尚书仆射。五世祖洪,晋吏部尚书。父郁,濮阳太守。
  4. 《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举秀才,射策高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以工书,受敕于长安,书文明太后父燕宣王碑,赐爵泰昌子。转登闻令,迁典属国下大夫。以参议律令,赐布帛八百匹、谷八百石、马牛各二。尚书李冲甚重之。高祖以挺女为嫔。太和十八年,大将军、宋王刘昶南镇彭城,诏假立义将军,为昶府长史,以疾辞免,乃以王肃为长史。其被寄遇如此。
  5. 《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挺上书,以为《周书》父子罪不相及。天下善人少,恶人多,以一人犯罪,延及合门。司马牛受桓魋之罚,柳下惠婴盗跖之诛,岂不哀哉!辞甚雅切,高祖纳之。先是,州内少铁,器用皆求之他境,挺表复铁官,公私有赖。诸州中正,本在论人;高祖将辨天下氏族,仍亦访定,乃遥授挺本州大中正。
  6. 6.0 6.1  《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国学导航.2013-09-09
  7. 7.0 7.1  《北史·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国学导航.2013-09-09
  8. 《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忻逢明治,今愿奉之。挺曰:“吾虽德谢古人,未能以玉为宝。”遣船随取,光润果然。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