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中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川乌(中药) |
川乌,中药名。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干燥母根。
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瘀痛,阴疽肿毒。并可用于麻醉止痛。
中文名称: 川乌
拉丁文名: Aconiti Radix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热;归心、肝、脾、肾经
毒性: 有大毒
植物: 医保类型
医保(生川乌、制川乌)
目录
目录
功效作用临床应用加工炮制保存方法药材鉴别植物学信息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
主治
1、风寒湿痹,骨节疼痛:乌头性燥热而擅于止痛,故寒湿盛而痛甚者,尤为适用。
2、中风瘫痪,口眼㖞斜:乌头可与活血祛瘀的当归、五灵脂同用。
3、头风头痛、偏头痛:外感风寒,恶风头痛,及新久头风,乌头常与川芎、细辛、白芷、薄荷等同用,以祛风散寒止痛。
4、阴寒内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与干姜、附子、蜀椒相伍,峻逐阴邪,温经止痛。
5、治痈疽肿毒,多作外用。
6、用于外科术前麻醉止痛。
7、治筋骨折伤,瘀肿疼痛,常与自然铜、地龙、乌药等同用,以散瘀止痛。
8、西医诊为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属风寒湿闭阻经络者,冠心病、心绞痛属寒湿闭阻者以及软组织损伤属瘀血阻络者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1-2g;或入丸、散。内服须炮制后用;入汤剂应先煎1-2h,以减低其毒性。外用:适量,研末撤或调敷。 不良反应 1、乌头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其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等。中毒严重者,可死于循环、呼吸衰竭及严重心律紊乱。
2、中毒原因多因误服、过量,或用生品不经久煮、服生品药酒、配伍不当等。
3、中毒早期应催吐、导泻,或高位灌肠,并补液和注射阿托品。重症者,加大剂量和缩短间隔时间,或同时服用金银花、甘草、绿豆、生姜、黑豆等。如出现频发早搏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轻度中毒者,可用绿豆60克,黄连6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红糖适量,水煎后鼻饲或口服。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远志、莽草为之使;反贝母、白蔹、白及、半夏、瓜蒌;恶藜芦;麻黄可加剧乌头的毒性反应。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碘离子制剂、硫酸亚铁等重金属制剂及酶制剂同用,可以产生沉淀。
(2)不宜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较强的西药合用,会影响其溶解度,妨碍吸收。
(3)乌头含有一定量的生物碱,与西药生物碱类药物(如阿托品、氨茶碱、咖啡因等)联合应用,可使药物毒性增加,容易造成药物中毒。
(4)乌头所含乌头碱可以增加肾上腺素对心肌的直接作用,两者同用可产生室性自搏心律或结性心律。
3、饮食禁忌:
(1)反河豚。
(2)忌饮酒,因川乌酒浸、酒煎易致中毒。
(3)忌食豆鼓汁或黑豆。
(4)不宜与咖啡同用,乌头含有生物碱,与咖啡因联合应用,会使药物毒性增加,容易造成中毒。
注意事项
1、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禁服。反半夏、栝楼、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服。
2、乌头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其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等。中毒严重者,可死于循环、呼吸衰竭及严重的心律紊乱。
化学成分
块根(母根)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塔拉胺、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异塔拉定、新乌宁碱、准噶尔乌头碱、附子宁碱、去甲猪毛菜碱、异飞燕草碱、苯甲酰中乌头碱、多根乌头碱、森布星A、森布星B、14-乙酰塔拉胺、脂乌头碱、脂次乌头碱、脂去氧乌头碱、脂中乌头碱、北草乌碱、川附宁、3-去氧乌头碱、惰碱、荷克布星A及B、尿嘧啶、乌头多糖A、B、C、D。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强心,剂量加大可致心律失常,舒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抑制免疫功能,抗肿瘤。
3、此外,川乌还有一定的镇痛、麻醉、抗炎、兴奋垂体、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及降血糖、耐缺氧、抑制呼吸中枢作用。
毒理作用
生川乌煎剂小鼠灌服的LD50为18.0±0.034g/kg。家兔每日灌服生川乌煎剂17.27g/kg,连续15d,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乌头碱人口服致死量约为2-5mg,小鼠皮下注射LD50为0.32mg/kg,中乌头碱小鼠皮下注射的致死量为0.3-0.5mg/kg。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沸水或稀酸加热水解成为苯甲酰乌头原碱,毒性减少,最后水解为乌头原碱、中乌头原碱和次乌头原碱,毒性为原来的1/150-1/1000。
相关论述
1、《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2、《别录》:“乌头,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枧,又堕胎。”“乌喙,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又堕胎。”
3、《珍珠囊》:“祛寒湿风痹、血痹。”
4、《医学启源》:“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六:除集疾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积聚滞气五也;治感寒腹痛六也。”
5、《纲目》:“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
6、《本经逢原》:“阴疽久不溃者,溃久疮寒,歹肉不敛者,并宜少加以通血脉。”
临床应用
1、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配麻黄、芍药、黄芪等同用,以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如《金匮要略》乌头汤。
2、治寒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配草乌、地龙、乳香等同用,以散寒除湿,通络止痛,如《局方》活络丹(小活络丹)。
3、治风寒湿痹而见气虚血凝,手足拘挛者,可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药中,配以补气活血之品,如《张氏医通》改定三痹汤,以川乌与防风、细辛、黄芪、当归等配合应用。
4、治寒湿外侵,血气不运,手足麻痹、疼痛或瘫痪等症,配活血祛风之威灵仙、五灵脂为末,醋糊为丸内服,如《普济方》仙桃丸。并可用治打扑损伤瘀痛。
5、治风湿、扭伤等关节肌肉疼痛的伤湿止痛膏,即以本品与草乌、马钱子等为主药配制而成。
6、治中风瘫痪,口眼㖞斜,配活血祛瘀的当归、五灵脂同用,如《医林类证集要》四生丸。
7、治外感风寒,恶风头痛,及新久头风,配川芎、细辛、白芷、薄荷等同用,以祛风散寒止痛,如《局方》通关散;或配细辛、茶叶同用,如《备急灸法》乌辛茶;或配天南星、生姜等同用,如《百一选方》头风方;均有增强止痛的作用。
8、治阴寒内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配干姜、附子、蜀椒相伍,峻逐阴邪,温经止痛,如《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
9、治寒疝腹痛肢冷,配白蜜煎汤服;若兼手足不仁,身疼者,更配桂枝汤以温经散寒,如《金匮要略》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
10、治恶毒肿痛,久不出头,配木鳖子水磨外涂能消肿溃坚,如《疡医大全》代针散;若恶疮脓水不快者,配五灵脂、全蝎等研末外掺,以活血排脓,如《外科集验方》追毒散。
11、治痈疽肿毒,配黄柏为末,调涂患处,如《僧深集方》。
12、用于外科术前麻醉止痛,配闹洋花、蟾酥、川椒、半夏等,如《金鉴》琼酥散。
13、治筋骨折伤,瘀肿疼痛,配自然铜、地龙、乌药等,以散瘀止痛,如《跌损妙方》回生续命丹。
14、治牙痛,以附子研末为丸,以绵裹,于痛处咬之,如《圣惠方》乌头丸。
相关配伍
1、制川乌配麻黄:乌头善疏通痼阴冱寒,祛风寒湿,止痹痛;麻黄发散风寒,通调血脉。两药辛散宣通,彻里彻外,彻外为主,合用相得益彰。适用于寒湿痹痛,疼痛剧烈,遇寒更甚,局部不温。
2、制川乌配羌活:羌活气味雄烈,善散肌腠风寒湿邪,合川乌能疏涸阴,破冱寒,疏利迅速,开通甚捷,可祛表里寒湿而能蠲痹止痛。适用于小儿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属热痹,发热壮盛,烦闷口渴,但舌苔白润,未转黄燥,脉浮未去者。
3、制川乌配当归:川乌药性刚燥而烈;当归药性较柔润。两药配伍,则养血活血与逐风寒湿邪并用,相辅相成,温而不燥,养而能通。适用于风寒湿痹,风寒头痛日久不愈者。
4、制川乌配白附子:白附子祛风痰,温通经络;川乌散寒湿,温经止痛,祛风痰。合用有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慢性关节肿胀不仁,疼痛,屈伸不利等。
5、制川乌配生石膏:川乌辛散,疏利开通,温经止痛,解外郁之寒;石膏辛寒,清解宣透,除里结之热。两药寒热合用,疏通清透并施。适用于表里寒热互结之痹痛,证与寒湿痹痛相似,但有舌红苔黄便干,脉有力等实热内郁之象;外寒郁遏,里热上扰,或胃火上冲所致的剧烈头痛。
鉴别用药
1、生川乌与制川乌:生川乌有大毒,少量服用即可中毒,甚至引起死亡,故一般不予内服,多外用,以祛寒止痛为主,可用治风寒客于经脉,腰脚冷痛,活动不利;寒邪凝滞,阳气被遏,头痛日久不愈以及风毒侵入肌肤,生成疥癣,刺痒难忍等。也用于麻醉癌症止痛等方面。因其毒性峻猛,临床应用宜慎重。制川乌为生川乌经蒸或煮法炮制后而成,毒性大为降低,但药效并未明显减小。临床应用仍以祛寒止痛为主,内服仍需先煎常用治风寒湿痹,肢节挛痛不利;中风后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手足不遂;寒邪壅滞,寒疝腹痛,手足厥冷等。
2、川乌与威灵仙:两药均为祛风除湿的常用药,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但川乌味辛苦,性热,有大毒,温里散寒作用较强,长于祛在里之寒湿,也可散在表之风邪,最善除寒湿,引经,散风邪。故寒湿痹证日久,关节疼痛不可屈伸、中风手足不仁、痹证筋脉挛痛常用之。因川乌辛热之性甚强,其性善破诸积冷毒,能温里散寒止痛,其功远胜它药。凡心腹冷痛、寒疝腹痛、胸痹心痛等均可用之。威灵仙性猛善行,能通行十二经脉,祛风除湿,无问上下新久,既可除在表之风,又能化在里之湿,使经络通达,故为治疗风湿痹痛之要药。凡风湿痹证,肢体关节麻木疼痛,不分上下,均可用之。又取其温通走窜,通络止痛之性,治疗跌打损伤,外伤肿痛。此外,其味咸,既能软坚散结,又可消症瘕,消除骨鲠。
相关药品
风湿骨痛丸(胶囊)、寒温痹丸(天麻祛风丸)、复方小活络丸、追风药酒、寒湿痹颗粒(片)。
相关方剂
小活络丹(《和剂局方》)、川乌散(《普济方》)、乌头汤(《金匮要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炮制方法 1、生川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捞出,干燥。
2、制川乌:
(1)煨、煮或蒸制:取川乌头,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全内无干心,取出,置锅内,加水煮沸4-6h或置蒸笼内蒸6-8h,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
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
(2)黑豆制:先取净黑豆煮至膨胀,再将浸透的川乌倒入锅内,同煮至熟透为度。每川乌100kg,用黑豆10kg。
(3)甘草、黑豆制:取泡至稍有麻舌感的川乌,与黑豆、甘草汤共煮至内无白心、无麻辣味时,出锅,晒至六七成干,闷润后切片,干燥。每川乌100kg,用黑豆10kg,甘草5kg。
(4)生姜、甘草、皂角煮:取川乌拣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春冬3-4d,夏秋2-3d,每日换水1-2次,捞出。另取生姜、皂角、甘草捣碎,与川乌共倾入锅中加热煮沸(约2h),至透心为度,取出,除去辅料,晾至七成干,切2-3mm厚片,晒干或烘干,筛去灰屑。每生川乌100kg,用生姜10kg,皂角3kg,甘草5kg。
(5)黑豆、甘草、白矾煮:取泡至微有麻辣感的川乌,与黑豆、甘草、白矾汤共煮至内无白心,取出,微晾,切1.5mm厚片子,晾干。每川乌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白矾2kg。
(6)甘草、黑豆、生姜煮:将泡透心的川乌头与甘草、黑豆、生姜共煮,至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切片,干燥。每川乌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生姜10kg。
(7)甘草、银花制:将银花煎汤去渣,再与泡煮过的川乌同煮,用大火煮至内无白心,晾6成干,闷2-3d至透,去芦,切1-2mm厚的片子,晒干。每川乌100kg,用甘草2.5kg,银花2.5kg;或甘草5kg,银花2kg。
(8)甘草制:取泡过的生川乌与甘草同煮10h余,至内外发软,闷润1d,切薄片,晒干。每生川乌100kg,用甘草10kg。
(9)甘草、醋制:生川乌大小个分开,与甘草同置水中浸泡,夏秋天泡10d左右,每日换水3次;春冬天泡15d左右,每日换水2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舌感为度,捞出,移置锅内,加醋与适量水共煮,至中心无白心为度,取出,晾至半干,切顺刀片0.8-1mm厚,干燥。每生川乌100kg,用甘草6kg,醋18kg。
(10)甘草、白矾制:将甘草煎煮2次,2次滤液与白矾混合,与泡好的川乌同煮,至内无白心,口尝稍有麻辣感时,捞出,晾至七成干,闷润,切片,干燥。每生川乌100kg,用甘草0.5kg,白矾3.5kg。
(11)黑豆、甘草、生姜、白矾制:将生川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夏天泡10d左右,每日换水3次;冬春泡15d左右,每日换水2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舌感时,捞出,置锅内,加生姜、甘草、黑豆、白矾煮,至透心为度,取出,除去辅料,晾至半干,切顺刀片0.8mm厚,干燥。每生川乌100kg,用黑豆12kg,甘草、白矾、生姜各3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生川乌按毒性中药专管。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棕色木栓化细胞;皮层薄壁组织偶见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类长方形、方形或长椭圆形,胞腔较大;内皮层不甚明显。韧皮部散有筛管群;内侧偶见纤维束。形成层类多角形。其内外侧偶有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多列,呈径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粉末灰黄色。淀粉粒单粒球形、长圆形或肾形,直径3-22μm;复粒由2-15分粒组成。石细胞近无色或淡黄绿色,呈类长方形、类方形、多角形或一边斜尖,直径49-117μm,长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较稀疏。后生皮层细胞棕色,有的壁呈瘤状增厚突入细胞腔。导管淡黄色,主为具缘纹孔,直径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有的导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纵横连接。
2、取本品粉末2g,加氨试液2ml润湿,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头碱对照品、次乌头碱对照品及新乌头碱对照品,加异丙醇-三氯甲烷(1∶1)混合溶液制成每1m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6.4∶3.6∶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20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为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痕。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以饱满、质坚实、断面色白者为佳。
饮片性状
1、生川乌:参见药材“性状”项。
2、制川乌:为不规则的或长三角形厚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多角形环纹(形成层)。周边褐色。质坚脆。无臭,微有麻舌感。
植物种属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块根倒圆锥形,长2-4cm,直径1-1.6cmn,栽培品的侧根通常肥大,直径可达5cm,外皮黑褐色、茎直立,中部以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叶互生;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有长柄;叶柄长1-2.5cm,疏被短柔毛;叶片五角形,长6-11cm,宽9-15cm,基部浅心形,3裂几达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倒卵状菱形或菱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近羽状分裂,二回羽裂片2对,斜三角形,具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2深裂,各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上面疏被短伏毛,下面通常只在脉上疏被短柔毛,革质或纸质。总状花序顶生,长6-25cm;花序轴及花梗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披针形;花梗长1.5-5.5cm;小苞片生花梗中下部;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花瓣状,上萼片高盔形,高2-2.5cm,基部至喙长1.7-2.2cm,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2cm,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花瓣2,瓣片长约1.1cm,唇长约6mm,微凹,距长1-2.5mm,通常踡卷,无毛;雄蕊多数,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无毛或被短毛;心皮3-5,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葖果,长1.5-1.8cm。种子多数,三棱形,长3-3.2mm,两面密生横膜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辽宁南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主要栽培于四川。湖北、湖南、云南、陕西等地也有栽培。
道地产区
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湖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
生长见习
喜温暖潮湿气候,耐寒,怕高温积水,在平坝和丘陵地区均可栽培,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水稻或玉米轮作4-5年以上的砂壤土或紫色土栽培,忌连作。
繁殖方式
主要用乌头块根繁殖。
栽培技术
块根繁殖:选用四川中药研究所选育出的川药1号(南瓜叶型)、川药6号(丝瓜叶型)和川药5号(小花叶型)品种,产量较高。12月上、中旬为栽种适期。按行株距各16cm穴栽,每穴1个,每隔10穴,在穴外多栽1-2个,以备补苗用。栽后立即开沟,将畦沟泥土提到畦面覆盖乌头,厚约6cm,每亩可栽乌头8500-10000个。 病虫防治
1、白绢病,夏季高温多雨易发病,挖除病株病土,撒石灰消毒病穴,病株周围邻株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穴。
2、霜霉病,苗期彻底拔除病株,用1∶1∶150波尔多液喷叶面和叶背。
3、叶斑病,发生在4-9月,可用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1∶1∶150波尔多液每10-15d喷1次。
4、萎蔫病,栽种时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浸种3h。
5、白粉病,为害叶,可用25%粉锈宁2000倍液喷叶面。
6、黑绒鳃金龟,幼虫为害乌头。
7、乌头翠雀蚜,发生在5-10月。
8、黑小卷蛾,发生在4-10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