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川北道贡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川北道贡院位于四川省阆中市保宁镇,文物遗址年代判定为清。1991年4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衰历史

川北道贡院究竟建于何年已无从稽考。阆中清代考棚的前身是明代县试、府试所在地,也是最基层的选拔人才场所。它能升级为贡院是因为明末清初,四川的东、南、西、中均属明朝管辖地,驻节阆中的明将李国英归顺清廷后,阆中最先成为清政府在川的权限地并开始代行临时省会。

顺治八(1651)年,清廷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开考在即,而阆中原有的考棚却规模较小只好停考对它进行改建和扩建,直到顺治九年八月,辛卯科乡试才被补上。从顺治九(1652)年到顺治十七(1660)年,阆中清代考棚共举行了辛卯、甲午、丁酉、庚子四科乡试,它被称作清代四川第一考棚。

嘉庆二十二(1817)年,阆中清代考棚因年久失修已部分倾塌,时任川北道道台的黎学锦组织人力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和扩建,整个考棚占地面积一下增至10余亩,从布局设计分出了前院和后院,属于典型的三进两院式明清建筑。

前院即为现在的清代考棚,主要分布为:考舍、考务室、监临、致公堂等。后院多为斋舍,并配有水池、花园等,是考官们休寝场所。

清末,张之洞刘坤一上疏变法,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阆中清代考棚因此而闲置。它紧邻川北道的那一部分被“挪用”作了川北道署。

民国初年,阆中开办师范讲习所,清代考棚再次被启用作了学校

解放后,阆中清代考棚先后改作会议场所和县招待所,1959年因扩建招待所需要,清代考棚的后院和殿堂全被拆除,只留下了前院。

1986年12月17日,阆中县人民政府公布阆中清代考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0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在阆中清代考棚内召开,与会专家对阆中清代考棚考察之后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全国像这样大规模、保存较为完整的考棚应该建成科举考试历史博物馆。2006年,阆中市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复建贡院主要组成部分明远楼后,2007年又斥资1000多万元,对贡院进行闭馆扩建和修缮,使昔日的川北道贡院不但悄然长大,而且古朴厚重,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展品最多、制作最专业的科举博物馆,并吸纳了北京国子监、江南贡院和上海科举博物馆的精华,还将“川北道贡院”更名为“四川贡院”[1]。1991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风格

现在所能看到的阆中清代考棚为穿斗木结构的长方形四合院,院中十字形甬道连通南北东西,整个考棚临学道街一面是一长排平房,平房中间为考生进入考棚的入口,这里俗称作龙门[2]

从龙门进去,左边是门禁(以前这里叫议察厅)右边是传达室,和它们紧连着的是考舍。

考舍不大每间约十来个平方,乡试时,这十来个平方的空间要被分成六格,每格坐一人,仅正南面出入和采光通风,其它三面均被隔断,这样一来前排与后排之间间隔不足一米,看起来就像是一排排鸟笼式的建筑,过去把这称巷号。

从龙门一直往前走是十字形廊道,廊道两边设置有长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廊道末端是楼亭殿堂中的致公堂。考试期间主考就坐在这里巡视。致公堂左右分别为监临、监试、巡察、同考、执调、执事等考务用房。因此考棚用作考舍的实际用房只有东、南、西、三面的平房。

据介绍,考棚像这样设计和布局是颇具匠心的,一方面考试时考舍内的情况主考、监考坐在对面的厢房里一看便知;另一方面,整个考棚能保证有充足的光源,还可避开风雨之苦。按传统意义上的贡院设计,考棚内应建孔庙、设立孔子牌位,考棚西望楼上还应留出专门房间供科考前夕用纸扎“恩”鬼和“冤”鬼让考生们参拜。它的龙门设计,外墙设计也是有极高的要求的,因为阆中清代考棚是清初四川乡试的临时考场,所以这方面的设计简化了。

视频

川北道贡院 相关视频

阆中行(七)~“川北道贡院”【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