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川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川楝落叶乔木,生于[平坝]或[丘陵]地带湿润处,有栽培。分布于河南、甘肃、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采其熟后的果实晒干,叫川楝子、金铃子或川楝实,内含川楝素(toosendanin, C30H38O11)、生物碱、山柰醇、树脂及鞣质。味苦性寒,有小毒,有[泻火]、止痛、杀虫作用,主治胃痛、虫积腹痛、疝痛、痛经等。木材用途同楝,用树皮和根皮的二层皮有杀虫作用,可治蛔虫病。

主要分布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1]

资源分布

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余米;幼枝密被褐色星状鳞片,老时无,暗红色,具皮孔,叶痕明显。2回羽状复叶长35-45厘米,每1羽片有小叶4-5对;具长柄;小叶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膜质,椭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齿,侧脉12-14对。圆锥花序聚生于小枝顶部之叶腋内,长约为叶的1/2,密被灰褐色星状鳞片;花具梗,较密集;萼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约3毫米,两面被柔毛,外面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长9-13毫米,外面疏被柔毛;雄蕊管圆柱状,紫色,无毛而有[细脉],顶端有3裂的齿10枚,花药长椭圆形,无毛,长约1.5毫米,略突出于管外;花盘近杯状;子房近球形,无毛,6-8室,花柱近圆柱状,无毛,柱头不明显的6齿裂,包藏于雄蕊管内。核果大,椭圆状球形,长约3厘米,宽约2.5厘米,果皮薄,熟后淡黄色;核稍坚硬,6-8室。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

核果呈类圆形,直径2-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皱缩,或略有凹陷,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校,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颗。气特异,味酸、苦。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果肉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细胞类方形,外被厚角质层。中果皮主为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约16μm;分泌细胞圆形或椭圆形,长85-197μm,宽40-127μm;内侧散布有细小维管束。内果皮主要为纤维,亦分布有石细胞,靠近中果皮的纤维多纵向排列,内侧的纤维多横向排列;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呈不均匀增厚,常数个相联,胞腔内含草酸钙棱晶,少数含簇晶。

粉末特征:黄棕色。

①内果皮纤维及晶纤维成束,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排列不整齐。纤维长短不一,稍弯曲,末端钝圆,直径9-36μm,壁极厚,有的不规则纵裂成须束状,孔沟不明显,有的胞腔含黄棕色颗粒状物;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方晶,少数含簇晶。②果皮石细胞不规则长条形或长多角形,有瘤状突起或钝圆短分枝,弯曲呈S形,有的石细胞类圆形、类长圆形,直径14-54μm,长约至150μm,壁厚9-13μm,孔沟较稀而短,胞腔细窄,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状;也有石细胞壁稍厚,胞腔充满棕色物。③果皮孔纹细胞类长多角形或长条形,壁稍厚,弯曲,具圆纹孔或斜纹孔,常可见数个纹孔集成纹孔域。④种皮细胞鲜黄色或橙黄色。断面观细胞扁平,壁厚,有纵纹孔;表面观多角形,有较密颗粒状纹理。⑤种皮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胸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细胞、种皮色素细胞、种皮内表皮细胞、草酸钙方晶及簇晶。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挥散后,残渣加0.12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50%V/V)溶液6滴,呈紫红色。(检查三萜类)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2]

《本经》: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

《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

《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纲目》:治诸疝、虫、痔。

《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本革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临床应用

导气汤(《医方简义》)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疝痛:川楝子9g,小茴香1.5g,木香、淡吴茱萸各3g。长流水煎服。方中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

川楝子丸(《大同方剂学》)治疝气及一切下部之疾,肿痛缩小等症:川楝子(净肉)1斤,木香(不见火)30g,破故纸(炒香为度)30g。上为细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50丸,盐汤下。甚者日进90丸,空心食前服。方中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

金铃子散(《活法机要》)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玄胡索各30g。上为细末,每服6-9g,酒调下,温汤亦得。方中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

化学成份

果实含驱蛔有效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以及多种苦味的三萜成分,苦楝子酮(melianone)、脂苦楝子醇(lipomelianol),21-O-乙酰川楝子三醇(21-O-acetyltoosendantriol),21-O-甲基川楝子五醇(21-O-methyltoosendan-pentaol)。

药理作用

驱虫作用:本品有驱蛔虫作用,有效成分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与山道年相比,作用缓慢而持久。低浓度(1:5000-9000)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运动的规律破坏,持续10-24小时。被认为川楝素是对蛔虫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还能使虫体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谢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应求而导致收缩性痉挛而疲劳,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出体外,因此临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虫时间较迟,约24-48小时,排出虫体多数尚能活动。

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在大白鼠上记录膈神经放电和膈肌肌电,观察川楝素对呼吸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剂量川楝素(2mg/只,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川楝素(0.01-0.15mg/只)的实验支持上述结论。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川楝素对清醒家兔皮层自发电活动未见明显的影响。

抗肉毒中毒的动物的作用:川楝素对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后6小时内给药治疗,其存活率可达80%以上;对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时治疗,可治愈半数以上;对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予川楝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3.8±1.2、14.6±0.9、14.3±1.5和244.2±44.0mg/kg。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化疗指数分别为4.2和4.5。大鼠皮下注射和家兔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9.8mg/kg和4.2mg/kg。小鼠的累积性毒性:半数致死量为18.7mg/kg,累积系数K=1.13。猴的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变化最明显的是SGPT,其次是肌无力。SGPT升高的最低剂量是0.0025m/kg×4,比猴静脉注射治疗的显效剂量(0.5m/kg×4)小6倍。川楝素在肝脏的含量比其它组织高,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也比其它脏器明显。

炮制

川楝子:拣去杂质,洗净,烘干,轧碎或劈成两半。炒川楝子:将轧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麸皮拌炒至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楝实)采得后晒干,酒拌浸令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槌碎,用浆水煮一伏时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性味

苦,寒,有毒。

①《本经》:苦,寒。

②《别录》:有小毒。

③《珍珠囊》:酸,苦。

④《医林纂要》:核:苦辛;寒。

归经

入肝、胃、小肠经。

①《珍珠囊》:入心。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小肠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阳明、手足太阴经。

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纲目》:茴香为之使。

附方

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温汤亦得。(《活法机要》金铃子散)

治膀胱疝气,闭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铃子肉四十九枚(锉碎如豆大,不令研细,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与金铃子肉同炒至金铃子深黄色,不用巴豆),茴香一两(炒)。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将二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食前。(《杨氏家藏方》金铃子散)

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庙痛: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煎服。(《医方简义》导气汤)

治脏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黄。为末,蜜丸。米饮下十丸至二十丸。(《经验方》)

治肾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为末,每温酒服-钱。(《圣惠方》)

治小儿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为末,猪胆汁丸。米次下。(《摘元方》)

治耳有恶疮:楝于,捣,以绵裹塞耳内。(《圣惠方》)

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不耐荫蔽,在海拔1000m以下均可生长。以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11-12月采摘浅黄色成熟果实作种,用清水浸泡2-3d,去果肉,取出果核,晾干,用湿沙贮藏催芽。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条播,按行距30cm开横沟,深约6cm,株距12cm。每穴放果核1枚,随即施人稀粪水,覆土8-10cm。播后1个月左右出苗,每枚果核可出苗3-5株。苗高10-15cm时中耕除草1次,施人粪尿;苗高18-20cm时,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育1年,于冬季或第2年春季发芽前移栽。按行株距(2.5-3.5)cm ×(2.5-3.5)cm开穴,每穴栽苗1株,填上压实,浇足水。

田间管理

幼树要加强管理,以利成活。成年树每年春、秋季中耕除草,结合追肥;冬季进行修枝;遇旱及时灌水。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