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川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川芎,又稱為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芎藭、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是繖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干燥根茎。複繖形花序,羽状复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起,并略带紫色时采收,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全株有浓烈香气。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埠,下端有多数须根。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茎下部的节膨大成盘状(俗称苓子),中部以上的节不膨大。茎下部叶具柄,柄长3-10cm,基部扩大成鞘;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长12-15cm,宽10-15cm,三至四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5对,卵状披针形,长6-7cm,宽5-6cm,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mm,宽1-2mm,顶端有小尖头,仅脉上有稀疏的短柔毛;茎上部叶渐简化。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3-6,线形,长0.5-2.5cm;伞辐7-20,不等长,长2-4cm;小伞形花序有花10-24;小总苞片2-7,线形,略带紫色,被柔毛,长3-5mm;萼齿不发育;花瓣白以,倒卵形至椭圆形,先端有短尖状突起,内曲;雄蕊5,花药淡绿色;花柱2,长2-3mm,向下反曲。幼果两侧扁压,长2-3mm,宽约1mm;背棱槽内有油管1-5,侧棱槽内有油管2-3,合生面有油管6-8。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1]

川芎的由來

唐朝初年,藥王孫思邈帶著徒弟雲遊到了四川的青城山,披荊斬棘採集藥材,一天,師徒二人累了,便在混無頂的青松林內歇腳,忽見林中山洞邊一隻大雌鶴,正帶著幾隻小鶴嬉戲,藥王正看得出神,猛然聽見幾隻小鶴驚叫,只見那隻大雌鶴頭頸低垂,雙腳顫抖,不斷地哀鳴。藥王當即明白,這只雌鶴患了急病。

第二天清晨,天剛亮,藥王師徒又到青松林。在離鶴巢不遠的地方,巢內病鶴的呻吟聲清晰可辨。又隔了一天,藥王師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鶴巢裡已聽不到病鶴的呻吟了。抬頭仰望,幾隻白鶴在空中翱翔,嘴裡掉下一朵小白花,還有幾片葉子,很像紅蘿蔔的葉子。藥王讓徒弟撿起來保存好。

幾天過去了,雌鶴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復,率領小鶴們嬉戲如常了。藥王觀察到,白鶴愛去混無頂峭壁的古洞,那兒長著一片綠茵,花、葉都與往日白鶴嘴裡掉下來的一樣。藥王本能地聯想到,雌鶴的病癒與這種藥有關。經過實驗,他發現這種植物有活血通經、祛風止痛的作用,便讓徒弟攜此藥下山,用它去為病人對症治病,果然靈驗。藥王興奮地隨口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鶴過往處,良藥降蒼穹。這藥就叫川芎吧!」「川芎」由此而得名。[2]

產地

四川(彭县,今彭州市,现道地产区有所转移),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均有栽培。[3]

性状

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性味

辛,温。

归经

、心包经。

功效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常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簡易食療:天麻川芎白芷燉魚頭(專治頭痛、頭暈、去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