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赤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川赤芍 |
中文名称:川赤芍 拉丁学名:Paeonia veitchii Lynch 界:植物界 门纲: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亚科:原始花被亚纲、芍药亚科 目科:毛茛目、毛茛科 属种:芍药属、川赤芍种 亚种:4个变种 命名者及年代:Lynch, 1909 |
川赤芍(学名:Paeonia veitchii Lynch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直径1.5-2厘米。茎高30-80厘米,无毛。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轮廓宽卵形,长7.5-20厘米;小叶成羽状分裂,裂片窄披针形至披针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花2-4朵,生茎顶端及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苞片2-3,分裂或不裂,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花瓣6-9,倒卵形,长3-4厘米,宽1.5-3厘米,紫红色或粉红色。花期5-6月,果期7月。
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的西藏、甘肃、青海、四川、陕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800至3,7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坡林下草丛中、路旁及山坡疏林中,是较矮小的芍药属品种。根可药用,含芍药甙,有活血通经、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的功效。
形态
川赤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形,直径1.5-2厘米。茎高30-80厘米,少有1米以上,无毛。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轮廓宽卵形,长7.5-20厘米;小叶成羽状分裂,裂片窄披针形至披针形,宽4-16毫米,顶端渐尖,全缘,表面深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背面淡绿色,无毛;叶柄长3-9厘米。
花2-4朵,生茎顶端及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而叶腋有发育不好的花芽,直径4.2-10厘米;苞片2-3,分裂或不裂,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长1.7厘米,宽1-1.4厘米;花瓣6-9,倒卵形,长3-4厘米,宽1.5-3厘米,紫红色或粉红色;花丝长5-10毫米;花盘肉质,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3(-5),密生黄色绒毛。蓇葖长1-2厘米,密生黄色绒毛。花期5-6月,果期7月。[1]
分布地域
分布于中国西藏东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及陕西南部。在四川生海拔2550-3700米的山坡林下草丛中及路旁,在其它地区生海拔1800-2800米的山坡疏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西部。
生长环境
川赤芍肉质深根花卉,宜高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pH6-7.5,沙壤土,8月中旬至9月下旬栽植。一年追肥3次,出土展叶后施速效肥,花后肥及入冬前的长效肥。冬季-10℃可堆土防寒,土厚20厘米。芍药原系中国华北、华中野生花卉,后来人工栽培,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名贵花卉之一,各地均有栽植引种.芍药性喜温和、较为干燥的气候.故耐旱忌湿,喜阳光而又耐半阴。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中。[2]
价值
繁殖方式
播种在处暑前后果变黑时采下,晾干,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当年只长根不发芽,第二年春发芽,到8月底至9月上中旬移栽,4年后开花。
分株繁殖多在9月下旬及10月上旬进行,过早新芽尚未形成,过迟则天气变冷地温低,不利于生长发育.分株时,先将地上茎叶从靠近地面处剪去,然后将全部根挖出,抖去泥土,根据原窝根的多少,3-5个萌生新芽为一丛,分为若干个丛株,其切口处用草木灰或硫磺粉涂抹,阻止细菌入侵,晾1-2天,使根变软栽植时不易折断即可.栽埋深浅,以植根舒展,新苗芽头低于地面5-8 厘米不怕冻坏为宜.芍药分株年限,可根据栽植需要来定,若是药用栽培以采根为目的,3-5年即可分株一次; 若系观赏,可5-7 年分株一次,年限长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