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鸊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巨䴙䴘 |
中文学名: 巨䴙䴘 |
巨鸊䴘,Podilymbus gigas (Griscom, 1929),,又名阿提特兰鸊䴘,是危地马拉阿蒂特兰湖特有及已灭绝的䴙䴘,生活在海拔1700米的地方。巨鸊鷉是一种巨大的,几乎不会飞行的鸟。美国生态学家拉巴史迪理(Anne LaBastille)用了25年时间来观察阿提特兰鸊䴘,对其灭绝有详细的资料。[1]
外形特征
巨䴙䴘是一种巨大的,几乎不会飞行的鸟。粗壮。腿侧扁,极度后移,趾具瓣蹼,,基部间微联,适于潜水。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危地马拉高地上360米深的一个湖泊。
生活习性
食甲壳类者。
历史进程
直到大约1965年,其种群相对稳定,大约800只。然而稍后,发生了一系列对鸟不利的改变。
在1958年大口鲈鱼和小口鲈鱼都被引进了湖中,这些贪婪的捕食者大量的减少了䴙䴘所依赖的螃蟹和鱼的数量。
到1975年,䴙䴘的种群降到大约210只。一个保育项目被制定以通过法律、社区教育和栖息地保护来保护这个物种。然而这个措施并不充分,因为和鲈鱼相关的其它改变才是破坏这个物种的关键。水面在下降,在1965年之后的35年后可能下降了超过6米。砍芦苇者也破坏着脆弱的栖息地。
研究者通过在繁殖季节的夜间播放雄鸟的叫声的录音来调查䴙䴘的种群数量。任何雄鸟听到了其他雄鸟的叫声都会回应,这样就提供了繁殖配对的准确数量。问题是,巨䴙䴘和其近亲斑嘴巨䴙䴘的叫声非常相似。
斑嘴巨䴙䴘入侵了这个湖泊,而研究者却没有意识到。到1970年代晚期,他们预测了巨䴙䴘数量的恢复。
而直到一天他们接近一些的时候他们看到鸟飞开了。他们这时意识到他们统计的不是不会飞的巨䴙䴘,而是其体型更小的,会飞的,分布广泛的近亲。
斑嘴巨䴙䴘发现水位降低的湖泊正好适合其生存,在1980年代中期全年都在湖泊中繁殖,养育很多窝。斑嘴巨䴙䴘在湖泊中迅速增加而巨䴙䴘则很快消失。
到1989年,仅有一对巨䴙䴘在湖中居住,从此再也没有见到。
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这种鸟,而这种鸟还是灭绝了,保护措施的不力负有一定的责任。保护措施的不力一方面在于未能及时找到鸟类数量减少的关键原因,另一方面是对鸟类鉴定和监控的失误。
不正确的鸟类鉴定虽然不是其灭绝的原因,也不是其数量减少的原因,但是如果研究者能够及早的发现斑嘴巨鸊鷉的入侵,也许能够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阻止斑嘴巨䴙䴘在湖泊中取代巨䴙䴘,这样巨䴙䴘也许还能延续到今天。
鸊鷉的求爱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