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巨 |
巨(拼音:jù),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此字本义是直角的曲尺,这个意思后来写作"矩"。而"巨"本身几乎都用作假借义,主要表示大及由大引申出的极、最等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巨
拼音; jù
繁体; 㠪、钜
五笔; and
仓颉; ss
郑码; hxvv
字级; 一级字
注音; ㄐㄩˋ
平水韵部; 上声六语
总笔画; 4
四角号码; 71717
统一码; 基本区 U+5DE8
结构; 单一结构
造字法; 象形字
字源演变
初文是象形字。西周早期像一人分腿站立,一手握着工形器具。工形器具是矩,画直角用的曲尺。"巨"的早期合体象形字在西周已开始渐变,先是在像人的"大"形顶部添一饰横而成"夫"形(字形3),之后,"夫"形与像矩的"工"形分离,而人的手指形却脱离臂端,附着到"工"形竖笔的旁侧,呈半弧形(字形4)。西周中期,已经有了截去"夫"形而只保留原字主要特征的简化形式(字形5)。东周及秦汉以下都继承了这一简化形式。在汉代玺印及碑铭中已经有把"巨"字中的"工"形写作"匚"的,但长期未被列入正体。近代楷书维持"工"形框架(3笔),现代规范字形以从"匚"(2笔)为标准。
另外,东周以后,已经讹变却没有简化的形式几乎左右部分互换,表示手指的"A"形彻底与人臂远离。以后,"夫"形又讹作"矢"形,这就演变出了"矩"字。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加"木"旁表义的异体字"榘"。战国时期,"巨"字还出现过 "B"或"C"的形式,"D"或"E"是"A"的变化。"巨"本义是矩,这在文献中偶见遗迹。"巨"的本义几乎都保留在它的异体字"榘"和"矩"上,而"巨"本身几乎都写假借义,主要表示大及由大引申出的极、最等义。《墨子·非乐》:"三者,民之巨患也。""巨患"即大忧患。"巨"字也通假作"距"或"讵",相当于"岂"。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古文巨。其吕切
说文解字注
规巨也。
《周髀筭经》曰:圜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旣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㒳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用矩之道,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湥,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为典,以方出圆。按规矩二字犹言法度,古不分别。规圜矩方者,圜出於方,圜方皆出於矩也。夫部曰:规,有法度也。不言圜曰规。《考工记》: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注:矩谓刻识之也。凡识其广长曰矩,故凡有所刻识皆谓之矩。
从工,象手持之。
谓コ也。其吕切。五部。按后人分别巨,大也;矩,法也,常也。与说文字异。其吕切,《唐韵》也。《广韵》作矩、榘,入九麌,俱雨切。又云:《说文》又其吕切,此出说文音隐。
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矢部曰:有所长短。以矢为正。按今字作矩,省木。
–,古文巨。
此为象手持之。小篆变之,取整齐耳。《大学》:絜矩之道。注云:矩或作巨。此古文之遗也。
康熙字典
《唐韵》其吕切。《集韵》臼许切,$渠上声。《说文》:䂓巨也。从工,象手持之。
又《玉篇》:大也。《孟子》:为巨室。
又巨万,数也。《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注:巨万,今万万。
又姓。《何氏姓苑》:巨氏出南昌。《广韵》:汉有巨武,为荆州刺史。
又巨毋,复姓。《前汉·王莽传》:有奇士,长丈,大十围,自谓巨毋霸。莽更其姓,曰巨母氏。谓因文母而霸王符也。《后汉·光武纪》:作巨无霸。
又《韵会》:通作钜。《前汉·食货志》:庶人之富者累钜万。李贺《高轩过诗》:文章钜工。
又与讵同。《前汉·高帝纪》:公巨能入乎。师古曰:巨读曰讵,犹岂也。
又《类篇》:求於切,音蕖。未央也。《韵会》:亦作渠。诗小雅庭燎注,夜未渠央。义与遽同,言未便至夜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