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巫舞,古代发源于民间的一种表演艺。以歌舞为主,表演者多为女性,以人扮神,专供来祭神、娱神用。若说倡优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正统的发源,巫舞则是表演艺术旁系的衍变[1]。
巫舞是古代由巫(女)、觋(男)求神降神的祭祀舞蹈,起源于原始时代,今人称为“巫舞”。
初民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不理解,认为冥冥中有神在主宰一切。当人们遇到灾难或疑难时,就去求神保佑或询问神的指示。从事这种祭祀占卜活动的巫、觋,以舞蹈媚神娱神。
《巫舞》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份宝贵遗产。[2]
历史
神权统治的殷商时代,巫是神的代言人,社会地位高,甚至可以左右国王的行动及国家政事。[3]
自春秋战国以后,由于社会的变革与思想的进步,人们对巫术的迷信程度渐减,《巫舞》由娱神向娱人的方向转化发展。楚地的巫人,必是姣好美女。
晋朝时候出现了章丹、陈珠等色艺双全的女巫,她们所跳的《巫舞》,舞蹈与杂技幻术相结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融祭祀与审美于一体,这是历代《巫舞》的共同特点。
祈福去灾
祈福去灾的《巫舞》,同时也是自娱娱人的民间舞蹈。
千百年来,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流行形式不同、风格各异的《巫舞》:
满族的《单鼓舞》(即《太平鼓舞》)
南方汉族的《花香鼓舞》
彝族的《羊皮鼓舞》(形如扇,类似《单鼓舞》)
蒙族的萨满(巫)舞等等。
时至今日,各式《巫舞》原有的宗教迷信色彩大都逐渐淡化,成为自娱、娱人的民间舞或表演性舞蹈艺术了。
参考资料
- ↑ 徐桂峰. 《艺术大辞海》. 台湾: 辞海出版社. 1991-06-01.
- ↑ 中国传统舞蹈
- ↑ 中国汨罗网 - 祭祀中的巫和巫舞- 巫祭- 端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