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差不多先生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差不多先生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 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 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 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

原文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 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 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 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 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 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 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 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 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 同八点三十二分开, 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 ……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 ……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 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胡适寓言(选自叶圣陶《文章例话》)

赏析

“五四”运动以来,“改造国民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对“国民性”的探讨,成就最大者, 首推鲁迅。他的《阿Q正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画出国民的灵魂”,可说是他探讨“国民性”的艺术总结。另一位曾经对新文学作出过贡献的文学家胡适,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也可看作是他对“国民性”的探讨。当然,无论从哪方面讲,《差不多先生传》无法同《阿Q正传》比肩,但它反映了胡适对“国民性”问题独特的思考,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差不多先生传》是以传记形式写的寓言。

其主人公差不多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象。正如阿Q最大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差不多先生最大的特点是“差不多”。他的处世哲学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从小到死,他一生都奉行这一哲学。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差不多,陕西同山西差不多,甚至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作者是把“差不多”作为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弊病来揭露和讽刺的。作品开头,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作品结尾,作者又说差不多先生死后,“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不仅如此,作者进一步指出,大家并不认为“差不多”有什么不好,反而认为这是“看得破,想得通”的“德行”。因此这种弊病就带有更大的危害性。——这正是作品的深刻之处。

作者揭出差不多先生的弊病, 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让差不多先生死在自己奉行的“差不多”哲学上,是耐人寻味的;而作品结尾说:“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是作者对国人发出的严厉警告。

作者用了重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在这个短小精悍的作品中,差不多先生讲“差不多”就达九次之多。这不是罗嗦重复,而是为了突出人物特点必要的重叠。重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变化,有新意,加深读者的印象。差不多先生讲“差不多”就有多种表达方式:“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是差不多吗”,“也还差不多”,等等;特别是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不仅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人物临死时有气无力因而断断续续的口气,而且辛辣地讽刺了这种人物至死不悟,可谓传神之笔。

解放后,作家何迟在相声《买猴儿》中塑造了一个著名人物:马大哈——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他把“火速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写成“火速买猴儿五十个”,害得采购员“走东北,到广东,跑四川,云游了半个中国”。这位马大哈,无疑是差不多先生的子孙。可见作为艺术形象,差不多先生是有艺术生命力的。[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