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巴克龙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巴克龙(学名Bactrosaurus)意为"大夏蜥蜴",是一属草食性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东亚,距今约97-85百万年前,被认为是最早的鸭嘴龙超科之一。虽然化石不够完整,巴克龙是研究最多的早期鸭嘴龙类之一。


目录

简介

巴克龙貌似禽龙,但臼齿发达,能有效地将植物磨碎消化,没有冠子,属于赖氏龙类中最古老的一种。在阿拉善发掘的禽龙类被鉴定归於一个新的属,巴克龙,从二个层位发掘到两个生物种,即:戈壁原巴克龙与阿拉善原巴克龙。这些标本在1962年运送到苏联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根据双方协议,这些材料在研究完成后将送返中国。这个属与巴克龙具极近亲的血缘关系,是为鸭嘴龙类的祖先型。

巴克龙是一种较原始的鸭嘴龙,其成年个体可达5米长。上图这件标本是幼年个体的骨架。鸭嘴龙系群居性恐龙,又仔得到照料,群体实行季节性迁移。

巴克龙是鸟脚亚目、鸭嘴龙科的一个属。植食性,体长约5米,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晚期。化石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二连浩特。

评价

就像其他的鸭嘴龙超科一样,巴克龙可以用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但在脊椎有不寻常的大尖刺突出。巴克龙的身长有6米长,在四足站立时有2米高,体重1,100到1,500公斤,股骨长80厘米。

巴克龙是蒙古高原特有的鸭嘴龙类。它的头骨短而平滑,牙齿较少并呈棱柱形交互排列成覆瓦状。旧的牙齿磨蚀后,不断有新的牙齿长出补充。前肢较短,后肢长而强壮,耻骨上特别隆起,坐骨有足状末端, 骨短而扩展,脚的节趾有增厚的前缘,两足行走,生活于河湖附近,以植物为食。二连盐池曾发现过数十具从幼年到老年的巴克龙化石,是亚洲及世界著名的巴克龙化石产地。

巴克龙是赖氏龙的早期近亲,具有许多禽龙类的特征,包含:每列三颗牙齿的齿系、小型的上颌骨牙齿、及在鸭嘴龙类来说不寻常的巨大体形。巴克龙同时具有鸭嘴龙亚科、赖氏龙亚科的特征,可能是禽龙类演化至鸭嘴龙类的过渡物种。

巴克龙最初被叙述成头顶没有冠状物,是很典型的禽龙类特征,不类似赖氏龙亚科。但后来的研究显示,巴克龙的化石中,有疑似头冠底部的碎片。

在2003年,一个短冠龙化石发现了血管瘤、成纤维性纤维瘤、转移癌、成骨细胞瘤等肿瘤。Rothschild等人使用电脑断层扫描与萤光镜成影,检验多种恐龙的脊椎。鸭嘴龙类中共有:埃德蒙顿龙、计氏龙、巴克龙、短冠龙接受检验。在超过一万个化石中,只有短冠龙与其近亲发现了肿瘤。肿瘤的成因可能是环境因素或遗传规律。[1]

参考文献

  1. 巴克龙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