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巴福镇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镇内有白(白市驿)彭(西彭)高等级公路、渝(重庆)津(江津)省级公路以及纵横交错的村社公路网络,距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段第一个出口约15公里,入主城区车程约30分钟。巴福镇位于重庆高新区直管园范围内,东邻高新区石板镇,南接九龙坡区陶家镇,西靠江津区双福新区,北连高新区白市驿镇,幅员面积18.1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巴福镇福兴路20号。截至2019年底,巴福镇户籍人口1.6万人,常住人口3.37万人,下辖6个行政村、3个社区。巴福镇曾先后获评重庆市绕城经济带最佳生态宜居十大名镇、国家级卫生镇等荣誉称号。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巴福镇为国家卫生乡镇。[1]

目录

农业现状

全镇还建成了莲藕基地、伏淡秀水果基地、蔬菜育苗基地、花卉基地。其中大岩口蔬菜种苗基地,位于巴福镇天坪村,专业繁育各种蔬菜种苗。基地内建有标准钢架大棚120个,大棚面积100亩,采用管网灌溉节水方式,生产道路硬化,实行标准化生产。种苗除供石桥铺市场外,还远销至广安、遂宁等地。巴福镇每年莲藕种植面积均在3500亩以上,主要集中在西合村、钟鹤村,品种以鄂莲5号、7号等优良品种为主。重庆蜀都花卉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落户巴福镇西合村3社。占地60亩,经营花木,承接园林绿化工程。种植区内,环境优美,吃、住、玩设施齐备,成为乡村旅游的好去处。古洞伏淡季水果基地以黄花梨、丰水梨为主,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在天坪村2、3、4、5、6、7、8社栽种,规模达1100亩,已成丰产果林。水果果质细腻化渣,水份丰富,甜度适中,老少皆宜,深受市场欢迎。巴福镇的酿酒业历史悠久。早在一九八四年,全镇发展以高梁为主要原料生产白酒的企业就有9家。

巴福镇招商引资的人文环境有口皆碑。土壤肥沃,环境优美。是一个既具有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又极具发展前景,既拥有重庆主城区极大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又拥有大量可开发利用的农业土地人力资源的新兴直辖市城郊镇,是从事农产品种植、加工及销售的绝佳之地。

经济发展

巴福,是九龙坡区西部毗邻江津的一个小镇,幅员面积仅18.15平方千米,人口21155人(2017年),曾经矿产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僻。进入21世纪,但巴福场镇上找不到一家像样的歌厅,看不到一幢现代建筑。此前,镇域每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从未超过5000万元,财政收入更是微乎其微,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低速徘徊。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几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已经习惯淡忘巴福的时候,这个小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地区工农业生产总值急速增加,财政收入成倍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均呈良好态势。2005年,在全区综合目标考核中,巴福镇从多年的末等奖位置,跃升至“二等奖”。预计2006年全镇GDP将超过3.4亿元,税收突破800万元。

基层建设

镇党委把“人本管理”引入基层组织建设,一切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尊重人、教育人、培养人,从而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注重科学管理。镇党委一改过去党政事务决策“一锅煮”的作法,党政分工不分家,党委抓大放小,政府积极主动,工作效率得以明显提高;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公车使用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重点项目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办法,通过制度固定下来,使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二是坚持班子团结。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树立直辖意识、更快更好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落实谈心交心活动,整合各种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协调,精诚团结,在班子内部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三是狠抓队伍建设。一方面在全镇广大党员干部中倡导学习之风,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组织干部分批到市内外参观学习,既开阔了眼界,又拓展了思维,更解放了思想;另一方面以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干部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实干精神和昂扬斗志,锻就了一支为民、务实、奉献、清廉的干部队伍,为搞好各项事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抢抓机遇

2005年华福大道全线贯通,此时的巴福,近邻白彭公路,远望成渝高速,扼守华福大道,连接主城二环,区位优势日趋明显,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镇党委坚信机遇只属于有准备的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奋发有为,迎难而上,迈出了巴福经济腾飞的关键一步。

超前谋划,抢抓机遇。在区委做出加快西部新城建设的决定之前,镇党委、政府敏锐把握形势发展的细微变化,果断做出应时应势的决策,在镇级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负债完成了全镇总体规划和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为经济发展和土地开发作好了充分准备,使区委、区政府放心地把西部新城建设的核心启动区放在了巴福,助推巴福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无私奉献,负重图强。在租地拆迁工作中,党政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全镇干部发扬苦干实干、团结拼搏、负重图强的“巴福精神”,全面完成涉及27个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5000余亩,搬迁农户900余户、3000多人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一期占地仅用20天时间完成1200余亩土地的流转拆迁,确保无一例安全事故和上访事件发生,创造了重庆市一流的土地流转拆迁速度,使九龙园区C区道路工程提前进场施工,拉开了西部新城建设的序幕。

审时度势,破局腾飞。江津双福工业园区与巴福镇近在咫尺,有着不可比拟的郊县政策优势;九龙园区C区入驻,使巴福可控发展面积减半,自主开发能力减弱。“夹缝之中思出路,弹丸之地谋发展”的逼人态势便成了镇党委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做出了符合镇情、行之有效的工作部署:实施“园场互动”发展战略,打造巴福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力发展为C区大型企业服务、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实现了工业园区发展与场镇拓展的互补共赢局面。

营造环境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镇党委依托九龙园区投资修建的“一纵三横”道路,一手抓硬件,积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软件,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为企业、商家落户巴福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巴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通过依托九龙园区C区开发,进一步完善水、电、气、路、下排等配套设施,改善交通、通信、能源、环保等硬件环境。另一方面镇政府突破资金瓶颈,负债完成了场镇环道硬化工程,实施路灯工程,进一步优化、美化场镇投资环境。九龙园区投资2.6亿修建的“一纵三横”道路已全面竣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二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镇党委、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统筹和协调力度,理顺了各部门关系,畅通了办件渠道,真正做到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同时在提升招商引资档次上下工夫,坚持内外并举、有选择的招商,一大批能耗少、污染小、投资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劳动密集型和高新科技型企业纷纷入驻,形成了与九龙园区C区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产业链。巴福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已引进金焰包装厂、万达机器厂、爱辉机械厂、碧隆公司、永鑫机械厂等49家企业,中小企业集群规模初现,生机勃勃,把巴福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与此同时,巴福镇加大休闲旅游产业的引资力度,积极做好与工业发展配套的服务业,培育了巴福狗肉、云水山庄度假村等一批餐饮、休闲、娱乐项目,并以此聚集人气,营造氛围,进一步优化了地区发展的软环境。

和谐发展

执政为民是党的基本宗旨。镇党委深刻认识到,只有把发展经济的成果惠及群众,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与信任。为此,党委、政府突出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服务群众、回报群众。全镇离任老干部的年终补助增加了3倍;弱势群体倍受关注,救助标准逐年提高;政府实施免费培训再就业工程,探索出“先定岗,后培训”的有效办法,积极破解农民工就业难题,使近200名失地农民走上了培训就业之路;场镇文化广场、敬老院、镇多媒体会议室、村办公室、医疗室等场所纷纷建成,解决了基层组织建设和全镇群众文体活动、看病就医等实际问题。今年夏季,赵坝村三个合作社出现危岩滑坡险情,镇政府迅速决定对三个合作社整体搬迁。在拆迁工作中,由于政府重视群众提出的问题,宣传到位,补偿到位,使得群众也能理解政府的举措,致使工作快速完成,并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巴福镇真诚爱民、实在惠民的举措既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受到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全镇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迈出了坚实一步。如今,华福大道建成通车,九龙园区C区入驻,镇域内“一纵三横”道路全线贯通,市绕城公路擦身而过,巴福已日渐成为九龙坡区西部乃至渝西经济走廊前沿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良好的发展大环境,加之巴福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践精神,巴福镇已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有理由相信,巴福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我区又一颗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的璀璨新星!

地方特产

巴福镇的酿酒业历史悠久。早在一九八四年,全镇发展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生产白酒的企业就有9家,同时,引进泸州老窖生产技术,生产浓香型曲酒,年产白酒最高达60万公斤。

交通情况

巴福镇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镇内有白(白市驿)彭(西彭)高等级公路、渝(重庆)津(江津)省级公路以及纵横交错的村社公路网络,距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段第一个出口约15公里,入主城区车程约30分钟。于2011年09月08日新开毛线沟—巴福(487路)公交线路,成为巴福镇第一条直通城区的公交线路,有效地解决巴福地区的市民出行并保证重庆交通大学新校区师生交通出行问题。

相关视频

美丽的巴福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