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颜喀拉山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巴颜喀拉山群是中国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里的一个名词术语。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巴颜喀拉山群 Bayankalashan Gr 06-63-0725 T
【命名】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命名;青海区域地质测量大队,1970年介绍。
【层型】选层型为西藏改则北东得雨湖北东约19公里车驰口剖面。
【特征】为一套厚度巨大几乎全由砂岩、板岩组成的地层,分三个亚群,上亚群构成巴颜喀拉山中南部之主体。含有双壳类、腕足类、菊石、珊瑚、牙形石、遗迹化石及植物、孢粉等。其中,下亚群下部产菊石:“Vishnuites” decipiens,Gyrophiceras vermiforme,Acanthophiceras cf. gibbosum,Anotoceras costatum,Flemingites muthensis,Cordillerites sp.等;上部产菊石:Meekoceras cf. infrequens,Isculitoides globosus,Procarnites kokeni等;双壳类化石Entolium cf. sichuanensis,Posidonia baiyushiensis等。中亚群产菊石:Lenotropites debilis,Danubites sp.;双壳类:Leviconcha orbicularis及腹足类:Tuosuohuthyris sulcus等。上亚群产丰富的海相双壳类,但属种单调,共有Halobia的12个种,重要的代表有:Halobia cordillerana,H. cf. disperseinsecta,以及Myophoria subvestita;Nuculana perlonga;N. Yunnanensis,Pachycardia subrugosa,Pteria aff. Annamitica,Gervillia praecursor等。另外还有海百合类、珊瑚及植物等化石。不整合于布青山群之上、年宝组之下。厚度2300-22832米以上。
【同物异名】西康群、涌波群、草地群。
【分布】青海、西藏巴颜喀拉山地区。地质矿产部全国地层清理组认为本群未建正式的组级单位,层划分为上、中、下三个亚群。亦未见与年宝组等不整合接触的剖面,本群名称应采用命名较早的西康群。
【参考文献】青海区域地质测量大队,1970,Ⅰ-46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一分册;青海区域地质测量大队,1970,Ⅰ-47 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一分册;西藏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986年,Ⅰ-45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1,青海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孙崇仁等主编,1997,青海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中国地层典编委会、杨遵仪、杨基端、张舜新、周惠琴、曹洪升编著,2000,三叠系。北京:地质出版社。华南地层大区青海省
参考文献
- ↑ 汉字小时候|一个文字,一段历史,搜狐,2020-11-24
- ↑ 书法丨原来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