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市区重建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市区重建局
图片来自ura

市区重建局(简称:市建局英语:Urban Renewal Authority)是香港专门负责处理楼宇重建及复修的法定机构,前身为于1988年成立的土地发展公司。鉴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希望加快市区重建,于2001年通过《市区重建局条例》及成立市区重建局,职责包括加速旧区重建、促进复修楼龄较高楼宇、修葺保育具有历史或者建筑价值的楼宇,并且透过改善旧区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架构说明

委员会

设有多个委员会处理居民的安置及补偿、重建规划及文物保护等事务。

董事会主席
  • 刘华森(2001年5月1日至2005年4月30日)
  • 郑维新(2005年5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
  • 张震远(2007年5月1日至2013年5月24日)
  • 苏庆和(2013年6月15日至2019年4月30日)
  • 周松岗(2019年5月1日至今)
行政总监
  • 麦振芳(2001年5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
  • 林中麟(2002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
  • 罗义坤(2008年3月1日至2013年2月28日)
  • 谭小莹(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30日)
  • 林濬(2015年6月15日-2016年6月15日)
  • 韦志成(2016年6月15日至今)

历史

成立

政府为了解决市区老化的问题,并改善旧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当局于2000年7月制定《市区重建局条例》(第563章)成为法例。该条例为推行市区更新提供一个新架构。市建局于2001年5月1日成立。[1]

2001年的市区重建策略要求市区重建局以“4Rs”策略为重建策略。分别为︰

  • 重建发展(Redevelopment)
  • 楼宇复修(Rehabilitation)
  • 文物保育(PReservation)
  • 旧区活化(Revitalisation)

2010至2012年

根据市区重建局2010至11年进行的统计,在香港市区内楼龄逾50年的楼宇有逾4,000幢。在未来十年,这些楼宇的数目更会按年递增。

2011年2月,市建局提出一系列新政策,建议进行市区重建时应采用“以人为先,地区为本,与民共议”,并要求市区重建局推出由居民申请的重建,以及补偿方式要增加楼换楼选项。市区重建策略

2011年3月,市区重建局董事会通过《“楼换楼”先导计划》。根据《市区重建策略》,“楼换楼”是给予住宅自住业主现金补偿及特惠金以外的另外一个选择。同年4月,市区重建局开始在市区重建事务中担当“促进者”角色的框架。同年5月,市区重建局通过“需求主导”重建模式的执行框架;该重建模式是香港政府于同年2月公布的新《市区重建策略》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同年8月,通过其艺术文化支援政策

市区重建局成立至2012年,推行了56个重建项目,令到3万4千户居民受惠,并且为到房屋市场提供约1万9千个新住宅单位。同年9月3日,市区重建局位于深水埗首个“需求主导”重建项目取得突破,逾8成业主在60日考虑期届满前同意将其物业出售予该局,是该局历史上首个落实由业主申请重建的项目。同年12月,为了协助增加香港土地供应,市区重建局表示于未来5年将会加快重建步伐。主席张震远表示,有需要研究将更多的工业大厦更改作为房屋用途,惟现时市区重建项目的速度太慢,每个项目至少历时7至8年,大型项目超过10年,他直言需要认真探讨各个环节是否有加快的空间。他透露,市区重建局方于未来5年计画投放250亿港元进行重建发展及楼宇复修等,又会逐步接手香港房屋协会的楼宇复修工作,预计涉及6千7百幢楼宇,惠及约23万个单位的业主。

2015至2020年

针对目前多项重建项目均为旧楼重建,不利于整个旧区的重新发展,市区重建局董事会于2015年4月23日开会讨论有关于来年的计划时,非执行董事蒋丽芸提出未来应该多做“旧区重建”,而非“旧楼重建”。而另一位非执行董事黄远辉指出,在会议上讨论了市区重建局的长远策略定位,例如在旧区集中重建项目,令到旧区更新更快可见成效。

就此,市区重建局就此拟议改变模式,研究于集中重建,以加快更新旧区。而土瓜湾则为列为新策略的试点;由于九龙城市区更新地区谘询平台已经提出优先重建九龙城马头围道十三街五街环字八街九龙城道落山道一带,故此该三区有望成为区内的大型重建项目[2]

2016年3月4日市区重建局今日启动九龙城庇利街/荣光街发展项目的法定规划程序,是局方继观塘项目后近年最大规模的重建,预计斥资116亿元发展,重建包括马头围道107及109号单号、荣光街2至50号双号、庇利街3至21号单号、环发街1至19号、环兴街1至20号、环乐街1至20号及环达街1至13号,涵盖103个街号,880个业权,估计有2,000住户受影响,项目地盘面积达8.65万平方呎,重建后可提供1,150个4至500平方呎住宅单位,涉及6幢大厦共55,500平方米住宅楼面,料2025至2026年度落成

2017年7月28日市区重建局今日启动西营盘崇庆里/桂香街项目,项目位于崇庆里1至7号(单数)和2至4D号(双数)、德辅道西216至218号及桂香街12至16号(双数),涉及14个街号,楼宇高6层至8层,没有电梯,于1959年至1978年建成,地盘总面积约1,120平方米,估计涉及98个业权,重建后总楼面达8,700平方米,可提供165个中小型住宅单位,项目预计在2026至2027年完成,初步估计发展成本达13亿。

2017年10月24日永泰地产(占65%)及资本策略地产(占35%)合组财团Southwater Hong Kong Limited以116.2亿港元,夺得市建局卑利街、嘉咸街地盘C项目,地盘位于嘉咸街、结志街及阁麟街, 地盘面积2万8901平方呎,以项目可建楼面面积43万3520平方呎面积计算,每方呎楼面地价约2.68万元, 另外, 提供一个不少于1万4100平方呎的公众休憩用地.

2018年3月15日市建局启动两个新重建项目,包括上环皇后大道西/贤居里项目及大角咀橡树街/埃华街项目,项目范围包括楼龄约50年的皇后大道西129至151号单数门牌号的建筑物,及贤居里垃圾收集站和公厕,和李陞街游乐场内的5人足球场,地盘总面积约2046平方米,大角咀橡树街/埃华街项目,地盘面积约820平方米,包括橡树街89至95号单数号及埃华街1至5号,毗邻杉树街/橡树街需求主导重建项目,项目界线内的建筑物楼龄由41年至55年,楼高6至10层。

2018年6月21日市区重建局启动土瓜湾荣光街/崇安街重建项目,涉及土瓜湾银汉街44号至54号A(双数)和荣光街72号至118号(双数),地盘总面积约3016平方米,包括周边的部分公众行人路面及政府土地的小巷。重建范围内的建筑物,于1958至1961年间落成,覆盖36个街号,楼高8层

2017/18年度市建局完成的4个重建项目,合共录得102.65亿元盈馀,当中以湾仔利东街“囍汇”盈馀最高,达88.4亿元;另一湾仔项目“尚翘峰/壹环”亦录得11.17亿元盈馀;而大角嘴的“形品‧星寓”项目则录得4.73亿元盈馀。市建局位于旺角波鞋街的项目“Skypark”则录得1.65亿元亏蚀。

2019年2月22日市区重建局启动九龙城启德道/沙浦道重建项目KC-015,项目涉及沙浦道31至49号(单数)、沙浦道55至73号(单数),及启德道24至82号(双数)内的建筑物,地盘总面积约6106平方米,包括两块政府土地、一条后巷、部分沙浦道及周边的部分公众行人路,覆盖50个街号,约450个业权,包括670户家庭及40间地铺。项目总楼面面积约4.8万平方米,将提供40100平方米住宅楼面面积,涉及约810个中小型单位,及8000平方米商业/零售楼面面积,当中800平方米可用作社区用途,项目预计8至10年完成

2020年10月16日市区重建局启动旺角山东街╱地士道街项目重建项目,项目涉及旺角山东街1至27号(单数)、地士道街1至23号(单号)、奶路臣街2L至2M号,覆盖24个街号,约170个业权,包括280户家庭及有约20间地铺。地盘总面积约2790平方米,包括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地士道街休憩花园、一条政府土地上的小巷,及周边的公众行人路,重建后会提供约12450平方米的住宅楼面面积,兴建约300个中小型私人住宅单位、2850平方米政府社区设施、约2490平方米商业楼面,重置780平方米休憩用地。

2021年3月5日市区重建局启动土瓜湾土瓜湾道/荣光街发展计划(KC-016项目),项目涉及土瓜湾道1至15号及17至31号(单数)、马头围道111至127D号(单数)、启明街1至5号及11至19号(单数)、玉成街1至7号(单数)及2至12号(双数)、鸿福街2至6号及10至14号(双数),涉及约53个街号内的建筑物,约560个业权,包括830户家庭及有约90间地铺。地盘总面积约6590平方米,项目重建后总楼面面积约55460平方米,当中包括4.2万平方米住宅楼面,可提供约900个约500平方呎的中小型住宅单位;另8,320平方米商业楼面、5,540平方米预留作政府、机构或社区用途,并兴建行人天桥接驳至项目对面的港铁土瓜湾站,估计2032年完工。

参考文献

  1. 《市区重建策略》发展局 2011年2月
  2. 市建局研旧区集中重建 《东方日报》 201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