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干扰素,(Interferons, 简称IFN),1957年由英国科学家阿利克·艾萨克斯(Alick Isaacs)和瑞士科学家Jean Lindenmann两位研究人员所发现,当动物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会立即制造出干扰素(一种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宿主特异性蛋白质”)以抵抗病毒,并同时警告邻近正常的细胞,提高警觉,以防病毒入侵。干扰素能与周围未受感染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不但可形成一种特殊物质,去活化核糖核酸水解酶-L(RNAse-L),将细胞内病毒RNA破坏,可也可以活化蛋白激酶,把细胞内未完成的病毒蛋白破坏掉,除了抗病毒外,还有抑制癌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分化和增强免疫力的功能,但是干扰素在人体的含量极低,又无适当的制造方式,因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的价值。
近年,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干扰素才得以量产而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上。干扰素目前主要可分三大类﹕IFN-α, IFN-β,IFN-γ,其中IFN-α在体内半衰期长达4-16小时,也是所有干扰素中,最常使用的。其投药方式为肌肉或皮下注射。[1][2]
适应症
FN-α目前经美、英、日、德等先进国家核准的适应症包括:
- (1)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例如,慢性B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菜花(尖头湿疣)、爱滋病患常见的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等。
- (2)血液疾病﹕例如,毛状细胞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低度非何杰金氐淋巴瘤等。
- (3)其它肿瘤﹕例如,黑色素瘤(Melanoma)、肾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 在台湾目前已获全民健保给付的疾病有﹕毛状细胞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使用传统疗法无效之T细胞淋巴瘤等。[1]
作用机转
对IFN-α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转的研究,目前正持续进行中。目前已知的作用包括﹕
- 1)抑制病毒的复制增生。
- 2)增强免疫细胞对癌细胞及受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力。
- 3)刺激癌细胞及病毒感染细胞表现第一类不相容抗原于细胞表面,使这些细胞易于让免疫细胞辨认而被消灭。
- 4)抑制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生长停滞。
- 5)IFN-*可影响约40种和癌症生成有关基因的表达。[1]
临床应用
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作用与一般化疗不同,它不是直接杀害癌细胞,而是以调节人体内多种系统来对抗癌细胞,因而它的作用较缓慢。在临床应用方面通常需要一至三个月才能有明显的疗效,也需要较长期的使用,始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治疗为例,虽然化疗剂Hydroxyurea或Busulphan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与白血球数,但对病患的存活期影响不大,异体骨髓移植可以治愈某些病人,但只有部份病人能接受异体骨髓移植。而IFN-α可经由调节并改变CML恶性细胞的特性,使得10-25%的病患达到长期的缓解。依美国MD Anderson医学中心的建议,剂量为5MU/m2/Day或病患可容忍的最大剂量。当白血球被控制在2000到6000/ul时,可达到最佳的疗效。最近的报告更指出,以Ara-c加上IFN-α治疗疗效可以更好。 对晚期的低度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IFN-α作维持治疗或在疗程中加入IFN-α的多个临床试验,都显示IFN-α的加入,可延长病患的缓解期(也就是病情受到控制的情形)1-2年。其中法国Dr. Solal-Celigny的试验,更显示以IFN-α与CHVP(一种化学疗法)并用18个月,可延长存活期达22个月之多。因而欧洲及最近的美国药物食品检验局都已核准Intron A(IFN-α的一个厂牌)用于治疗晚期的低恶性度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IFN-α在实体肿瘤之治疗方面,也有成功的例子。例如,黑色素瘤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以IFN-α治疗一年,可明显地增加了病患的存活期约一年。因而在1996年获得美国药物食品检验局 核准用于黑色素瘤的术后治疗。对于消化道的类癌( Carcinoid tumor),IFN-α也能有效改善病患的症状,并使部份病患的肿瘤消退。 日本Dr. Nishiguchi于1995年在Lancet杂志的报告指出,以IFN-α治疗轻微肝硬化的C型肝炎病患,经过2-7年的追踪后,发现肝癌发生的比例明显地下降约9倍。[1]
副作用
IFN-α引起的早期副作用,主要为"类流行性感冒征候群"。例如:发烧、发冷、肌肉骨骼酸痛、失眠、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与疲累,可于注射前先服用解热镇痛剂来改善症状。通常这些早期副作用,由于身体渐渐习惯,会在治疗1-2星期内消失。病患可以多喝水、多休息、热敷、按摩及做一些体操来放松肌肉的压力。若有食欲不振,则可少量多餐、吃些薄荷或酸性的糖果来改善胃口。后期的副作用,以精神忧郁的症状比较值得注意,必要时在睡前服用抗忧郁剂即可改善。此外,治疗期应要注意白血球数的变化。若太低,则需调整剂量。[1]